客家鼓文 傳唱400年的“過街溜”
曼安
在家鄉(xiāng),每當農閑時節(jié),在晚飯后,一盞溫馨的馬燈亮起,把個曬谷場照得雪白,一位盲人正襟危坐于中央,四周圍著黑壓壓的人群,一雙雙眼睛緊盯著盲人手中的漁鼓,企盼著早點開唱。等差不多時間,盲人“咳咳”地清清嗓子,人群中立即出現(xiàn)一陣興奮的躁動,隨即全場寂靜下來。只聽得“砰扎扎,砰扎砰扎砰”一陣漁鼓響起,人們的心也似乎提了起來,如癡如醉地聽著那變幻無窮的鼓點花樣。鼓點聲由緩而急,由小到大,不一會,鼓點戛然而止,盲人粗獷的嗓音響了起來,唱道:“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出能人,朝朝天子也出奸臣。”
鼓文就這樣唱開了篇。于是,隨著激越的鼓點,優(yōu)美的說唱,經(jīng)過一天勞作的人們,忘記了疲勞,忘記了憂煩,他們的悠悠情思就隨著盲人的說唱進入到那虛無漂渺的境界,時而為“落難公子”哽咽,時而為“奸臣當?shù)馈绷R娘,時而為“癡情女子”嘆息,時而又為“破鏡重圓”叫好。直到半夜,演唱結束了,人們還不走,要求再唱一本。這時,不想再唱的盲人就會唱幾句俏皮話:“今天鼓文已唱完,放下漁鼓吸筒煙,眾位鄉(xiāng)鄰多原諒,明晚再來嘲仙天。”人們便只好一陣歡笑,戀戀不舍起身回家。若是那盲人情緒好,愿意加唱,就會重擊漁鼓,再展歌喉。于是,直至東方吐白,霞光初升。
客家鼓文,又稱鼓子曲。這是一種多以盲人口頭說唱的藝術形式,它最早產(chǎn)生于寧都,早年間廣泛留傳于寧都等周邊縣市,如廣昌、興國、于都、瑞金、會昌、石城一帶,因為具有客家地方的濃郁特色,所以很受民間百姓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