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各部名稱的由來(3)
如儀桑
金朝有19路總管府,分掌各路兵馬和居民。東北地區(qū)分屬北京路、上京路、東京路。北京路以今遼寧寧城縣為中心,領(lǐng)遼西地區(qū)和吉林北部。上京路以今黑龍江阿城縣為中心,領(lǐng)吉林北部、中部及長春、黑龍江。東京路以今遼寧遼陽市為中心,管轄遼東廣闊地帶。
女真族不僅有本民族的語言,還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最早是由一個叫完顏希尹創(chuàng)制 的,他仿照漢字楷書,參照契丹文而創(chuàng)制了女真大字。后來,又頒行一種女真小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漢字的偏旁創(chuàng)制而成。這種女真小字流行很廣。吉林扶余縣石碑崴子屯有一通碑,叫《大金得勝陀頌碑》,是目前最為珍貴的女真文實物。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真族地區(qū)任職的文武官員,晉京朝見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書寫。
金代建國之初,女真族的文化還很落后。入主中原后,征集到大批漢族圖書,一批漢族文人前來歸附,使女真文化迅速發(fā)展起來。女真貴族自幼學(xué)習(xí)漢族語文和各種文化知識,朝廷還采用駢體文寫詔諭和奏章。 金代女真族的歌舞音樂也受中原影響,常用樂器有的簫、琵琶、笙、鼓之類。宮廷樂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類的樂曲。
女真族信奉薩滿。在女真語中,把巫婆叫薩滿。所以,珊蠻教實際是一種巫術(shù)。 1234年,在蒙古人的打擊下金國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華北和遼東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重又分散為眾多的部落,在元代,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稱之為混同江,元朝在這里設(shè)立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鄰、荸苦江5個萬戶府;又在黑龍江口特林地方設(shè)東征元帥府,在烏蘇里江流域設(shè)阿速古千戶所,在濱海地區(qū)設(shè)鯨海千戶所,在黑龍江下游設(shè)兀者野人、乞列迷萬戶府。
一般情況是,萬戶府下有千戶所,千戶所下又有百戶所。這些女真部落,“各仍舊俗,無市并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yè)”。 永樂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招撫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兒徹惕”、“主兒扯惕”、“拙爾察歹”,滿語稱之為“珠申”、“諸申”。 明朝女真族的分化和重組 明朝先后設(shè)遼東都司25衛(wèi),奴兒干部司384衛(wèi),統(tǒng)轄整個東北地區(qū)。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東,黑龍江下游以西,瀕臨日本海,南界朝鮮半島的廣大地區(qū)。明初,依照分布區(qū)域 ,把女真族劃作三大集團(tuán),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