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順德鳴石花園
正青君
順德自古經(jīng)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文教鼎盛,與東莞、中山、南海并稱“廣東四小虎”,是“世界美食之都”。
位于順德倫教的鳴石花園,始建于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
作為清末順德首富何鳴石的宅邸,也是順德倫教最豪華的花園大屋,在本地幾乎無人不識。它中西合璧的庭院風格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精致,荒廢中透著一股華麗。
園內(nèi)建筑及庭院裝飾中西合璧,建筑群中既有中式的“鑊耳屋”,也有西式的小洋樓,即使經(jīng)歷了上百年的歷史,它那融合中西的獨特氣質依然別具韻味。
能在上百年前建立這樣的一座私家住宅,絕非常人所能。
何鳴石先生在1886年生于倫教羊額,12歲隨父前往馬來西亞讀書,后繼承父業(yè),任馬來西亞怡保何廣昌金鋪經(jīng)理,經(jīng)營金飾、綢緞、米機等,將父親的小本生意越做越大,先后在馬來西亞太平、怡保、棉蘭,香港、廣州和順德大良、容奇、勒流等地開設分店,使得何家富甲一方。
何鳴石在海外發(fā)跡后便歸國建了鳴石花園作為自住的宅院。因較早接觸國外文化,鳴石花園的建造運用了不少西方建筑的風格。整個園外有三層樓高的護院樓,院內(nèi)則主要分為生活居住區(qū)、小洋樓及庭院三大部分。
生活居住區(qū)由中式的主廳及4座房屋組成,何鳴石分別有元配1人庶室8人,育有1子7女,他和他的妻妾們就分別居住在這里。這4座房屋均為三房兩廊的磚木結構,有傳統(tǒng)的青磚鑊耳大屋、趟櫳、做工精致的屏風門,并設有天井、水井和廚房。鑊耳屋都有高大、厚實的鑊耳山墻,墻楣還飾有精致的灰塑瑞獸。據(jù)了解,主廳內(nèi)原有布置非常豪華,有華麗的水晶吊燈,高貴的紅木家具以及裝飾了鎏金雕花的掛落式木架等。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座房屋的屋頂專門設有供水塔,這也是羊額最早使用自來水的地方了,可見當時的何家人享受著超前的生活。而這棟屋子的主人,正是何鳴生的寵妾——四太太何惠寬女士,可見她在家中的地位不一般。四太太出身書香門第,不僅長得標致,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甚至還會說英語,深得何鳴石的喜歡。
走過生活區(qū),最吸引眼球的便是院內(nèi)具有顯著西方風格的小洋樓了,它是何鳴石先生當年接待客人的地方。小洋樓的主體建筑高兩層樓,上下兩層均設有寬闊的走廊,走廊靠外一面以西式柱支撐,并做成拱門形式。小洋樓建成后,是當時順德縣唯一的一座西方風格建筑,樓內(nèi)由大良電廠直接供電,使用電燈照明,因而成為了當時倫教羊額最早使用照明的地方。
在花園內(nèi),也體現(xiàn)著中西文化的融合,花園分上下層,下層有水井、噴水池和兩個凈水池,上層有巴洛克西式拱門,拱門上裝飾著中華民國國徽,水磨石梯級,有八角古亭和水磨石護欄,兩層設置融合中西,相互映襯。
關于八角亭,還有這樣一段故事:傳說八角亭又被稱為“思母亭”,此名源于何鳴石先生的一封家書,家書內(nèi)容是“季夏之月余旅南洋,因困于足疾欲歸不得。此返家慈已邈,耿耿于懷,斯亭適時觸思”。當年何鳴石長期在外做生意,母親過世的時候也不能陪在身邊,所以特意修建此亭以寄托自己對母親的哀思。何鳴石家人將這封家書刻在木板上,吊掛在亭中,故稱“思母亭”。
由于種種人、事的變遷,當年豪華的鳴石花園曾一度落寞。2006年10月,鳴石花園被評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好鳴石花園,在征得屋主何鳴石的孫女何芷蓮女士的同意后,順德區(qū)文體旅游局和倫教街道辦事處在2010年10月開始動工,于2012年底,基本完成了鳴石花園的修繕維護工作,如今,我們所見的鳴石花園已基本重現(xiàn)了昔日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