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龍南香火龍
成禮桑
龍南縣與廣東毗鄰,是江西省的最南端。境內(nèi)有漢、畬等族雜居。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域,秀美的山川,孕育了龍南獨特的山鄉(xiāng)風情。
龍,是客家人的精神圖騰,有關(guān)“龍”的客家民俗文化非常精彩。香火龍就是其中一種獨具特色的客家傳統(tǒng)民俗表演,也是客家人在元宵節(jié)期間必辦的一項民俗活動。
香火龍是一種造型威武、結(jié)構(gòu)精美、技藝精湛、場景壯觀、氣氛熱烈、獨具特色的漢族民俗綜合表演藝術(shù)活動,也是特定在元宵節(jié)期間舉辦的一項漢族民俗娛樂活動。據(jù)傳龍南香火龍最早起源于祀龍止雨、祀龍止水,其形象主要來源于當?shù)厮聫R中有關(guān)龍的壁畫和雕塑。制作材料以當?shù)厮a(chǎn)的稻草、棕葉、楠竹、向日葵桿、特制的龍香為主,所用工藝也是當?shù)貍鹘y(tǒng)的扎制工藝。
香火龍的特點是用稻草扎成一條草龍,龍頭龍尾各插特制的粗香,分別由六人和二人輪流執(zhí)掌。龍身可長至數(shù)百節(jié),每節(jié)插粗香25支,有的還加柯樹皮之類易散火花的材料,在濃重的夜色背景下,將所有粗香點燃,便形成一條長長的香火龍,火光瑩瑩,流光溢彩,再加上民間器樂、鑼鼓齊鳴,香火龍在村坊或田間小路騰躍遨游,綿延起伏長達一、二華里,顯得分外壯觀。
這種大型民間舞蹈,傳說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如今在該縣汶龍鎮(zhèn)上莊村仍有流傳。每隔三年一次,元宵節(jié)前三天,人們帶著平安、豐收的期望,積極開展這種活動?;顒訒r村上男丁全部參加。香火龍以火珠(龍珠)開路,然后是寫有村名及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老幼平安等字樣的牌坊,接著便是香火龍。同時,還有采蓮船、鯉魚燈、螃蟹燈等燈彩尾隨其后。人們趁著夜色,興高采烈,盡情賞玩,往往有數(shù)百乃至上千人的隊伍。
說起香火龍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一說大約400年前,有瘟疫流行,為送走瘟神,村民們用香火扎在稻草龍上點燃,燒旺,驅(qū)惡避邪。另一傳說為:相傳唐朝寶應(yīng)年間,朱吡謀反,唐德宗命李晟退敵。一天夜里,李晟的大隊人馬在江邊停滯不前。李將軍問何故停滯不前,眾軍士跪而拜曰:“對面鬼哭狼嚎,夜行可能不行,望將軍待以明日再行前行?!崩顚④娦纳挥嫞溃骸罢堒娛繉㈦S行香火與火把拿來,用稻草扎成一條長龍,插上香火,十五人組成一組,搖滾向前,鳴鑼開道?!庇谑牵铌傻拇箨犎笋R像千條火龍,滾滾向前,士氣大振。朱吡的軍隊以為千軍萬馬來討伐,急而退回原地,李將軍不戰(zhàn)而捷。唐德宗大喜,封李晟為西平王。不久,李晟生下了第十五個兒子。唐德宗念李氏有功,命李晟的第十個兒子任江西觀察使,舉家遷入江西。后來,李家后裔為紀念先人功德,每逢過年時便以香火龍慶祝。栗園圍里外皆姓李,為李晟后代,于是保持了“香火龍”鬧元宵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