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煙臺蓬萊傳說
八面楚歌
蓬萊位于山東省煙臺市,地處膠東半島最北端,傳說中的蓬萊,自古就被譽(yù)為“人間仙境”,此外也被稱為“休閑天堂”、“美酒之鄉(xiāng)”。其也是神話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蓬萊山,又稱為蓬萊、蓬山、蓬丘、蓬壺、蓬萊仙島等。蓬萊起源于海上三神山的傳說,那只是人們對海市蜃樓的一種敬畏,無法理解的現(xiàn)象只能用神明替代。
中國神話傳說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瀛州、方丈,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始皇、漢武帝求仙訪藥之處。
蓬萊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歷史文化名城。蓬萊作為神山的名字,始于戰(zhàn)國時期,《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中記載:“蓬萊山在海中,上有仙人,宮室皆以金玉為之,鳥獸盡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妒酚洝の涞奂o(jì)》記載:“建章宮中,建大液,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像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從齊威王開始,到秦皇漢武求仙活動的熱潮迭起,廣泛傳頌著各類的神話傳說。
從前,由于海市頻頻出現(xiàn),老百姓便傳說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的東西都是白色的,宮殿是純金白銀打造的,山上有許多參天大樹,結(jié)的果實(shí)吃了能長生不老。秦始皇為了讓自己一統(tǒng)萬年,便慕名來到這里求長生不老藥。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看見海的盡頭有一片紅光,就問隨行的方士說那是什么,方士回答說,那就是仙島。秦始皇非常高興,又問仙島叫什么名子。方士一時無法回答,忽然看見海中漂浮著水草,靈機(jī)一動,就用水草作了名字說叫“蓬萊”,蓬萊就成了“仙境”的代名詞。
蓬萊傳說分為四大類:“蓬萊仙境”由來的傳說,如蓬草蒿萊、方士尋仙等;尋仙、求藥類的傳說,如不死藥與蓬萊仙人、秦皇東尋等;仙人居住類的傳說,如八仙過海傳說、老君說道的傳說、七仙女的傳說等;地名類的傳說,如遇駕夼、臥鹿村、覓鹿夼村、仙人腳李家村由來的傳說等等。
蓬萊閣下有條畫河,河上有會仙橋、迎仙橋、來賓橋、迎賓橋等9座古橋。傳說有九名神丐在此落腳,其中八個是瞎子,剩那一個還只有一只眼,出去時一只眼乞丐在前面領(lǐng)路,其余八位一個扶一個肩膀,看似遲緩,但你想追趕,快馬也追不上。他們白天在集市上行乞,夜晚就睡在來賓橋下。這九位神丐曾在蓬萊城外種植槐、棗、柳、桃,為后人留下了綠蔭和果香,后人把這九位神丐稱做“一目九仙”。
蓬萊許多村名背后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公元644年,唐太宗率軍攻打高麗,途中經(jīng)過蓬萊南部山區(qū)一個小村莊,村民有幸遇見皇上圣駕,非常高興,于是請皇上賜名,于是就有了遇駕夼這個村名。唐太宗將兵馬駐扎在一個小村莊里。有一天太宗在山上騎馬打獵,這時天下起大雪,忽然發(fā)現(xiàn)一只美麗的梅花鹿,太宗挽弓搭箭,一箭射中,梅花鹿帶著箭逃走,后來臥鹿的地方,就取名為臥鹿村。太宗一路追逐受傷的梅花鹿,當(dāng)追到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山溝里時,受傷的鹿突然不見了,太宗下馬尋鹿,突然壽星老在天空出現(xiàn)道:“李世民,莫傷我坐騎,我保你東征取勝?!碧铺诩泵ο掳莸溃骸靶⊥鹾?,再也不敢在蓬萊仙境造次?!焙髞?,唐太宗東征取勝,這個村便留下了覓鹿夼這個村名。
蓬萊傳說具有廣泛的參與群體,也有廣泛的聽眾。千百年來,它以源遠(yuǎn)流長的神仙文化為基礎(chǔ),充滿了瑰麗神奇的色彩,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代代相傳。
蓬萊傳說 漢武帝王尋仙
秦漢兩代是帝王求仙的高峰時期。秦始皇崇拜神仙,甚至到了癡迷的地步,在他四次巡游山東沿海的過程中,每至八神祭祠均要頂禮膜拜。據(jù)《史記? 秦始皇本紀(jì)》記載,秦王政28 年前,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派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徐市即徐福,公元前210 年,被秦始皇派遣率童男童女三千入海求仙。為使徐福一行在求仙的航途中免“為大蛟魚所苦”,甚至不惜以一代帝王之尊,親自乘船下海,“自以弩候大魚射之”。后世傳說徐福因?qū)は晌垂麩o法向秦始皇交待,最后去了日本?!妒酚?淮南王衡山王列傳》說秦始皇對他“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到了漢武帝時,求仙船和求仙人數(shù)之多,出海時間之長,都超過了秦始皇時期,而且還試圖對求仙船的下落、求仙結(jié)果進(jìn)行考察。漢武帝甚至想親自乘船從登州渡海求仙,第一次為群臣諫止,第二次是苦諫也不聽,無奈天不作美,風(fēng)濤十余日,才不得不作罷。應(yīng)該說,漢武帝的求仙之切,比起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jù)《 史記》 、《 漢書》 記載.漢武帝海上巡幸活動約有八次,歷時23 年,證及其他資料,幾乎每次都到達(dá)了登州.這是因?yàn)槟菚r的方士們認(rèn)為:蓬萊仙山大體應(yīng)在今蓬萊以北的海上(因海市之故)。漢元鼎五年(前112 年)三月,漢武帝首次臨幸海上,“益發(fā)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shù)千人求蓬萊神人”(《史記? 孝武本記》)。元封元年(前110 年), “方士更言通萊諸神山若將可得… … 乃復(fù)至海上望,冀通蓬萊焉”(<<史記? 孝武本記>>)。太初元年(前104 年)十二月又“臨渤海,將以望祠通萊之屬’, (《漢書? 郊祀志》)。太初三年(前102 年)“東還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 莫驗(yàn),然益遣(求仙船和求仙人), (《 史記? 孝武本記》 )。
當(dāng)然,漢武帝的求仙活動終歸要以失敗告終。于是.太初元年(前104 年),他在第五次巡幸海上到達(dá)登州時,命人筑城一座,稱之為“蓬萊”,以聊充渴腸.從此,人世間有了一個實(shí)實(shí)在在的地名一一蓬萊。史書、志書對此有多處記載。明人注唐代杜佑《通典》 :“漢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筑城以為名?!辈贿^,漢武帝臨死前兩年終于幡然醒悟:“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于是“悉罷方士求仙事”,為秦漢求仙熱潮畫上了句號。
可見,正是因?yàn)闈h武帝的尋仙活動,才有了“蓬萊”地名的由來。
“蓬萊”作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見于唐代杜佑的《 通典》 :“漢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筑城以為名?!保瑵h武帝確曾于太初元年吸前104 年)東巡至遭萊,說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聊以自慰,這說法似乎可信:一是至今未見漢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萊”作為地名出現(xiàn)的;二是據(jù)清代《蓬萊縣志》 載,蓬萊舊城鼓樓(址在今畫河橋西50 米處)的前身為古城東門,為漢武帝登臨望海處。
秦漢求仙是那一時期社會的重大事件,且不論它對社會進(jìn)步起了怎樣的作用,從產(chǎn)生的實(shí)際效應(yīng)看,儀式促進(jìn)了山東沿海(尤其古登州港)港行事業(yè)的發(fā)展;二是“蓬萊”作為仙境、仙鄉(xiāng)的代名詞被固定了下來;三是有了一個以仙境蓬萊命名的小城——蓬萊城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蓬萊”作為神山名,是戰(zhàn)國時代的方士們首先叫響的;而作為實(shí)實(shí)在在的地名,則應(yīng)當(dāng)始于漢代。我們應(yīng)當(dāng)感謝漢武帝,是他把神山的名字送給了這方土地,為后人留下了無邊福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