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山王母池道觀
壞簲気
王母池位于山東省泰安市環(huán)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岳間”的詩句,唐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王母池臨溪而建,殿廡亭閣,參差坐落在三層臺基之上,紅墻黑瓦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
山門上嵌清道光年間徐宗干題匾。門內(nèi)為池,周環(huán)石欄,中架拱橋。池東立《泰山鑿泉記碑》,敘述馮玉祥于1932年在此鑿朝陽泉的經(jīng)過。池西洞內(nèi)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池北洞內(nèi)有宋代立《重修王母殿碑》。
沿階而上至正殿,內(nèi)祀明代銅鑄王母坐像。殿兩側(cè)為耳房,前有配殿。東殿匾書 “觀瀾亭”、“咽石山房”;西殿是藥王殿,原祀孫思邈,今為泰山文物展室。
后院臺基上有七真殿,又名呂祖殿。殿內(nèi)原供明代彩塑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及呂祖弟子柳樹精、苗慶、焦成廣、濟霄堂等七真像,栩栩如生,素稱名塑。
1946年,陳毅登泰山時指示撥款加護玻璃罩,1966年像毀,1986年重塑。殿東有蓬萊閣與殿相連。殿前有悅仙亭。 廟前原有飛鸞泉,1956年改建為噴水池。池南有朝陽泉,系馮玉祥為解泰城居民飲水之難而鑿。
廟東臨中溪絕澗,《山海經(jīng)》稱“環(huán)水”。舊時跨澗為王母筑梳洗樓,故俗稱梳洗河,今柱礎尚存。溪中有虬在灣?!端?jīng)注》稱:“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 ”灣南有八仙橋。橋南有“將軍石”、“源清流潔”、“水不在深”諸刻。明代李養(yǎng)正詩:“攜磕踏秋遍,瑤池景更幽。水澄清似玉,松老曲如虬。乍冷依山足,高 眠枕石頭。忽聞青鳥唳,仿佛到昆丘?!?/p>
最早見于文獻的王母池殿宇記載是宋元祐八年,宋人李諤的《王母池辦置花園記》刻石,原來立于王母池內(nèi)二山門的墻根處,可惜今軼。
建中靖國元年,“泰山大雨,澗谷水溢,王母池亭宇砌石皆被沖去。后由道士募工重修?!睋?jù)姚建榮《重修巖巖亭碑》,正隆末年,金軍與各支抗金義軍在泰山附近數(shù)次激戰(zhàn),泰山王母池東巖巖亭毀于兵燹。
明嘉靖間殿廡亭閣方具規(guī)模,清代多次重修。清嘉慶二十三年正月,山東巡撫陳預奏請岱廟等多處傾圮,請求修整,獲準。乃委泰安知府廷璐與歷城名匠魏祥住持工役。工竣后,魏祥以余資修添女廁十余所,改修王母池、斗母宮東廳各一座。
現(xiàn)在所見的王母池建筑,主要是明清兩代多次重修的結(jié)果。80年代至今,王母池經(jīng)過多次擴建,修繕舊的殿堂,才使得這座廟宇保持秀麗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