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戶縣迎城隍 俗稱“接爺”民俗(2)
雨凝
迎送城隍場面宏大,熱鬧高雅,使用全套宮廷儀仗,猶如帝王出巡?,F(xiàn)僅就大城隍迎送盛況記述如下:
大城隍游區(qū)的19個村,村村都有迎城隍神會,現(xiàn)在叫民樂會。19年輪回一次,時間一般為每年的正月十二。輪值村一般要在前三日向城隍總會和19個片村及所屬的48個行政村下請柬,邀請觀看和送香火。正月十二清晨5點鐘,參與迎城隍的人員即早早起床,6點出發(fā),中午12點前到達送城隍村,該村的鑼鼓儀仗即到村口迎接。
接儀式:入村之后,即在該村舉行交接儀式。接神隊伍包括文祭官、武祭官、司儀、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正讀、配讀,這8位禮賓官均由村內(nèi)德高望重,貢獻突出的人士擔任,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交接儀式的主要內(nèi)容有:
①報官入廟,燃燭上香;
②“路神”開道,鳴炮三聲,烏梢鞭東西南北向各揮打三下。
③禮樂啟奏,禮賓進廟。文祭官和正禮賓,武祭官和配禮賓兩列并進。
④禮賓端坐,敬觀送方舉行拜別儀式:
送別村代表致歡迎詞;鳴炮三聲;擂鼓三通,鳴金三點,長號三聲,奏樂;為尊神拂塵,洗漱;燃香燭,焚黃錢;文武祭官獻茶獻羹;送神村主祭人誦祭文;誦祝詞;由眾禮賓代表全體村民拜別尊神;請迎神村舉行恭迎儀式。
⑤迎神村舉行恭迎儀式:
輪值村司儀唱:XX村恭迎都府城隍儀式開始
文武祭官就位,拱揖。
禮樂三通。
主祭官正冠整衣。
燃燭上香,三叩首,敬上祭酒三盅。
獻茶、獻羹。
誦祭文。
移交物件冊。
致答謝詞。
起主。文祭官將城隍夫婦牌位抱起入懷,移主于亭。
挾神上轎,鳴炮,鼓樂齊鳴,城隍金身起駕。
迎城隍的隊列儀仗完全是按漢代禮儀進行的。迎神人員身穿漢代服裝,手持漢代器物,肅穆莊重,古曲回蕩,鑼鼓喧天,綿延二三公里,十分壯觀。迎神隊伍排列如下:
1、黃旗兩面;2、高桿紅燈兩盞;3、萬人傘一頂;4、日照子一面;5、檀香爐一個(后跟管樂隊);6、八仙桌一張(12人抬);7、祭亭一座(12人抬,后隨誦經(jīng)隊);8、中鑼兩面;9、開道大鑼一面(2人抬);10、肅靜、回避堂牌各一面;11、金瓜兩根;12、大刀兩把;13、神筆兩支;14、鉞斧兩把;15、朝天蹬兩只;16、盤龍木兩根;17、殺威棒兩根;18、文官轎子(4人抬);19、武官馬1匹;20、屏扇一對;21、小鬼、判官(各4人抬);22、路神2人,掄烏梢鞭開路;23、都府城隍神轎(24人抬);24、城隍婆神轎(24人抬);25、都府城隍坐騎一匹;26、白馬隊(20匹),現(xiàn)因白馬難找,用竹馬表演代替;27、背行李老人;28、執(zhí)祭器人(12人);29、掬香隊伍(人數(shù)不限,自愿參加,一般數(shù)十人)。
接神隊前后有儀仗鑼鼓,由數(shù)百人組成,氣勢恢宏,聲震云霄。另有彩旗隊、腰鼓隊、社火隊、秧歌隊等各種表演隊伍,一路舞之蹈之,沿路觀眾達數(shù)萬人之多。
迎神隊伍一般下午6時左右回村,在村內(nèi)廣場臨時搭建舞臺和神棚,安放神像。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供其余18村及外地群眾前來送香火和慶賀演出。這三天,神會各村彩旗招展,鑼鼓社火、節(jié)目表演,一家賽過一家,人流摩肩接踵,密不透風。
由于城隍20年才駕臨一次,因此村內(nèi)一般都沒有專門的廟堂,一般都借用其它神廟駐蹕?;卮搴笙仍趶R前廣場舉行神器入廟儀式:
1、落轎;2、烏梢打場;3、鳴炮三響;4、奏安神曲;5、香案進廟;6、日照子進廟;7、萬民傘繞場舞蹈一周后進廟;8、背行李老人繞場表演一周后進廟;9、抬城隍神轎繞場一周后進廟。
神像落座儀式:1、金身落座;2、穩(wěn)香案墊木;3、主祭人上香;4、禮賓三叩首;5、主祭人獻茶;6、誦祝詞;7、焚黃錢。
接城隍活動是戶縣農(nóng)民的狂歡節(jié),對輪值村來說,20年才輪一次,關(guān)系村子的臉面,自然極為重視,幾個月乃至半年前就蘊釀商議,組織隊伍,排練節(jié)目,務(wù)要爭奇斗艷,奇招頻出,奪得頭籌。且全屬群眾自發(fā)自愿,自娛自樂,動輒幾十萬元經(jīng)費全部自籌 ,村中先富起來的人士往往捐款數(shù)萬。真正是“有錢的捧個錢場,有人的捧個人場,九牛爬坡,個個出力。”
二城隍、三城隍接送儀式與此大同小異,不再贅述。據(jù)考,游城隍由來已久,大城隍始于明代中葉,二城隍始于明末清初,三城隍始于清末。
游城隍不僅是一種民俗文化活動,也是當?shù)剞r(nóng)民的狂歡節(jié)。每逢賽會,迎送的村社全村總動員,老少齊上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籌備經(jīng)月,樂此不疲。接神當天,十里八村,數(shù)萬民眾跑前跟后,圍觀助興,熱鬧非凡,無可比擬。戶縣人采用這種既莊嚴肅穆、又熱情奔放的形式,弘揚中華民族忠勇剛烈的浩然正氣,宣泄勞動之余的快樂心情,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延續(xù)數(shù)百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