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南和澧河宗義橋
惜雪
提起澧河上的宗義橋,邢臺南和縣老一輩的人,沒有不知道的。
據(jù)說在明朝萬歷年間,澧河岸邊住著一對叫李宗義的老夫婦。因老兩口無兒無女,整天想做些好事,積些陰德。他倆經(jīng)常看到秋后冬寒季節(jié),澧河水淺時涉渡的行人,凍得哆哩哆索,心里非常可憐他們。兩夫婦便想在澧河上建五孔大石橋,以利過往行人。也算是了卻夫婦兩人的心愿。但當時私人修橋必須由官府批準,方能開工。宗義夫婦為了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一再向縣府呈文申請。起初官府不很重視私人修橋的事,認為工程大,一個人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力量??偸侵弥焕?。宗義夫婦見沒批示,就再申請,縣府覺得不好意思,就派人到宗義家查詢修橋的事。見宗義家只有茅屋三間,老兩口也看不到有啥財富,調(diào)查人回去如實稟報,又把修橋的事擱置在一邊。
宗義夫婦見考后仍無消息,就再呈文申請,縣衙這次看到呈文后生氣了,派人去問宗義夫婦拿什么修橋?宗義老伴領(lǐng)著去的人看了他們夫婦多年積累下來的,僅有的兩席簍谷子。去的人笑著說道:“這管啥用?橋是修不成了,你們老了,還是留著自己吃吧,不要說修五孔大石橋,我看就你們這點谷子,怕修個橋板都不夠,你們死了這個好心吧。不過你們夫婦這般好意,卻是值得敬佩的!我回去后一定回復(fù)縣太爺,他會稱贊你們的。可有一樣,我走后,不準你們夫婦再申請修橋了。再要申請,上邊一惱,把你們傳去,那就沒好了。我看你們年老,才善意相勸的,要換旁人我就不這么做了。”
來人去后,宗義夫婦怎么也想不通,為什么想做件好事,就這么難?難道說我們聽了他這幾句話橋就不修了?當然不會。于是,又寫了稟貼送上去。這次上頭看了當然更生氣了。不過覺得光生氣總不是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派了一位官員,到宗義家對他老兩口說:“縣里說了,修橋是好事,當然會同意的,只要你家的糧食能夠一布袋挨著一布袋,從你們家門口平排到老爺?shù)奶蒙希蜏誓銈冃迾??!笨h里的意思是,就憑他家那兩席簍谷子,不要說把布袋擺到大堂上去,怕你連半里都排不到,叫你自己說橋不修了,不是官府不叫你修。這樣官府也不會擔什么過錯了。誰知老兩口一聽說準他們修橋,便一口肯定說:“好好好!既然官府同意修橋,那就這么辦吧。我們到哪里去借這么多口袋呢?還是你們派人來裝吧。如果排不到大堂上,橋不但不修,我們該犯啥罪,甘受其罰?!比ト艘宦?,心想這倒自找麻煩了?;厝ズ笙蚩h里作了稟報,縣里也明白了這是個不能辦到的事,既然有言在先,也不能失信于民呀!只好派了些夫丁到宗義家裝糧排襲。糧呢。是由宗義老婆用瓢挖的。很快布袋就排到半路上了。
派去指揮的人一看有些不對頭,連忙回去向縣太爺報告。從他家門口到老爺大堂口,足有三里路,可一只席簍的榱食,連一半都沒有挖完,布袋已經(jīng)排到了沫河??!眼看就到南關(guān)了!縣太爺哪里肯信這些,連忙坐上大轎,親自驗看,果然走到路上看到布袋排的己過沫河了。到宗義家一看,真的一席簍糧食還投挖出一半,方知匯報屬實。嘆道:“此天助也,吾也應(yīng)當成全這個好事?!庇谑?,告訴宗義夫婦說:“布袋不要再排了,準你們修橋就是了?!?/p>
宗義夫婦為了修橋取石便利,還在老順德府(即現(xiàn)在邢臺市)西,太行山中買了一座山。橋還沒修好,那位縣太爺已經(jīng)調(diào)遷他處了。橋修好后,這位縣太爺因公過此,到澧河上察看這座五孔大石橋以后,撰寫了宗義橋記,命此橋為“宗義橋”。并刻石立于橋北岸西側(cè),與大明李若璉書寫的朱公正色十方院記碑,并排相立,旁邊還有一塊小碑刻有宗義夫婦像。后因澧河水南移,這座宗義五孔大石橋就成了古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