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涿鹿古八景(3)
挽青絲
7、鹿野耕云
涿鹿,雖地處塞外,但山川秀麗,風景優(yōu)美:東北,雞鳴山拔地而起;西北,黃羊山橫空屏蔽;正西,筆架山三峰并秀;西南,協(xié)陽古關緊連五臺;正南和東南,則又有東西靈山、大小礬山群峰聳立,高入云天;東面,有洋河拱衛(wèi);中間,是一馬平川的盆地,一條大河蜿蜒東去…… 真是、形勢天成,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無怪古人謂:“千里桑干唯富涿鹿”,“天津龍頭,涿鹿風尾!”每逢春季,渠水淚汨,百花盛開,男女老幼,耕耘沃野,其景很是好看,古人又稱此為矗鹿野耕云”,列為涿鹿八大景之一。
涿鹿,以它特殊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物產,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的祖先,是我們民族的搖籃。現(xiàn)在,這塊土地上的黃帝子孫,又為振興中華、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而開渠打井,建設農田,植樹造林,裝點江山,種塞外地,打江南糧,十萬畝園田,平均畝產年年超千斤,被譽為、“塞北江南”!
如今每到春季,鹿野耕云之景更美、更好。放眼桑干河北岸;十萬畝園田,地平如鏡,埂直如線。渠道縱橫,交織成網。公路暢通,白楊排行,綠野阡陌,整齊成方。渠水嘩嘩,人歡馬叫,男女老幼三三兩兩勞動在田野之中,他(她)們或在銀光閃爍的緞面上描綠,或于翠錦上精心刺繡……遙望桑干河南,又是另一番景致:靈山絕頂積雪未化,銀光閃閃,群山始著新裝,嫩綠鵝黃,山腳下則百花盛開,爭艷奪芳,桃花紅、杏花粉、梨花白、菜花黃……一團團花霧如一片片彩云,漂浮于麥海之上。
8、溫泉晨瀾
涿鹿古八景之一的“溫泉晨瀾”,是很有歷史意義的一景。溫泉屯村名,也由此而得。
距今一千四百八十多年以前,北魏的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寫有《水經注》一書,對溫泉的地理位置、泉上的建筑物、以及前來洗澡治病的盛況,就有較詳細的記載。書中說:“下洛城東南四十里有橋山,橋山下有溫泉。泉上有祭堂,雕檐華宇被子浦上,石池吐泉湯,湯其下炎涼代序,是水灼焉無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于漯水。
下洛城就是現(xiàn)在的涿鹿城,“橋山,古史書也有記作“嶠山”的,就是溫泉屯去礬山路過的南、小礬山以北的山,也叫做廟山。相傳此山葬有軒轅黃帝,自新石器時代起,在斯山南麓、現(xiàn)在的小礬山東北,建有軒轅黃帝廟,我國古代帝王到橋山祭黃帝廟的時候,多是先到涿鹿城(古代分別叫“下洛”、“廣寧”、 “奉圣”、“保安”等名)然后取道溫泉屯,由溫泉屯登橋山禘祭黃帝。
歷史上,溫泉屯曾建有華麗的“溫泉行宮”,專門為帝王到橋山禘祭黃帝廟時休息、住宿之用,用現(xiàn)代話說,也就是溫泉屯曾有過一個專供皇帝住的高級招待所。歷史上到過溫泉屯的帝王很多,光北魏皇帝到過溫泉的就有三位:神瑞元年六月(公元四一四年),北魏的明元帝拓跋嗣,“幸涿鹿(今礬山),登嶠山,觀溫泉”;神廉元年八月(公元四二八年),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幸廣寧(今涿鹿)臨溫泉,以太牢祭黃帝、堯、舜廟”。
一年之后,到了神麚三年正月,他又一次“幸廣寧,臨溫泉”,并即興“作《溫泉之歌》”;北魏的第五個皇帝——文成帝拓跋睿先于“太安四年正月(公無四五七年)幸廣寧溫泉宮,又于“和平元年五月(公元四六O年),葬昭太后予廣寧雞鳴山?!辈贿^,后來這一次他到了涿鹿城,卻沒去溫泉屯,主要原因就是忙于辦他奶娘的喪事沒顧上。
由此可見,這“溫泉晨瀾”之景確實不錯!但據(jù)史料所載,這一景我們倒也還能想象得到:橋山群峰高高聳立,漯水浪濤滾滾東去,山腳下,河岸邊,依山傍水是櫛比鱗次的一片村舍農屋。這中間,飛檐斗拱,雕梁畫柱的祭堂,建之于石條高砌的臺階之上,堂內一石池中間,灼熱的泉水蒸騰著團團霧氣噴涌而出,然后順著石條砌成的渠道流出到另釙的池塘里去,以供人們洗浴之用;在它的鄰近,則又有雄偉莊嚴的一群宮殿建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溫泉宮”(其遺址就在現(xiàn)在溫泉屯鄉(xiāng)政府東面)。
由于溫泉景致很美,其泉水能治療百病使人健康長壽,所以,遠遠近近,老老少少,治病的,游玩的,絡驛不絕。特別是清晨,天空如高懸明鏡,地上霧氣飄游,往來人群如入仙境一般!你看,那位衣冠鮮麗、風流瀟灑的顧存仁正在即興吟哦:“南關新跨馬,春色正蒙茸。瓊靄分尺末,巖花落鏡中。披云憐誠客,載酒憶山公。試就溫泉浴,仙源咫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