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特色建筑及歷史(2)
西風涼
宗山
宗山建筑,系西藏宗政府(相當縣政府)所在地。宗,本意為“碉堡”、“山寨”、“要塞”。古代的宗,一般是各大、小酋長的駐地,到了14世紀,帕木竹巴政權新建13個宗級地方行政機關。解放前夕,西藏設147宗(包括相當于宗級的谿卡)。宗山建筑,包括經(jīng)堂、佛殿、宗政府、監(jiān)獄、倉庫等,一般建造在山頭上,山下則為居民區(qū)。宗山建筑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完備的防御系統(tǒng)。如古格王朝遺址,位于象泉河畔,背山面水,地形險要。建筑群由王宮區(qū)、居民區(qū)、寺廟區(qū)所組成,遺址內城垣重疊,明雕暗堡遍布,暗道縱橫,上下之間有秘密水道連接,組成嚴密的防御系統(tǒng)。
江孜宗,位于江孜城的南端,宗政府、經(jīng)堂、佛殿、城垣、碉堡、倉庫等建筑在山上,亦有水道與山下居民區(qū)相連,保證山頂用水。公元1904年,西藏軍民,用Huo槍土炮、大刀弓箭,憑借宗山地形和防御工程設施與英侵略軍對抗三天三夜,表現(xiàn)出它的軍事意義和價值。
宮殿
宮殿建筑,藏語稱頗章。歷史上吐蕃王朝歷代贊普建有不少宮殿建筑,著名的有青瓦達孜宮、子母宮等等。而后來,隨著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宮殿則為各個喇嘛教派的法王、宗教領袖們所有,這既是它的一個最大特點,也是區(qū)別于歷代帝宮如北京故宮的根本所在。如薩迦寺的平措頗章、卓瑪頗章,系薩迦法王的宮殿;扎什倫布寺的頗章,則是班禪的宮殿;哲蚌寺噶丹頗章曾經(jīng)是達賴的宮殿。
公元17世紀簡稱的布達拉宮則是最輝煌的宮殿建筑。它占地41公頃,分宮堡、山下城堡(雪)、林卡(龍王潭)三大部分。紅宮、曬佛臺中心部位上下連貫13層,高117.19米。宮堡部分主要有紅宮、白宮、郎杰扎倉、僧官學校、東歡樂廣場等部分。白宮頂層的東、西日光殿為達賴喇嘛的寢宮,白宮內還有攝政王、達賴經(jīng)師的居室和噶廈辦公用房。紅宮則是一座佛殿建筑。山下城堡內有行政衙屬、司法機關、監(jiān)獄、印經(jīng)院、佛像佛器創(chuàng)建工場等。整個建筑氣勢磅礴,成為西藏政權、神權的無上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