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穴喪葬風俗
曉萍郎
老人臨終前,兒孫必須在床前陪伴,為父母送終。臨終時,子孫跪地焚燒“陰司紙”,然后給死者凈身穿好壽衣,遺體放在靠椅上坐著,雙手捏飯團,雙腳踏青磚,面前擺香案由兒女或媳婦守護叫“接香”。然后派家人赴親友處報喪,親友接信后速往吊唁.送挽聯(lián)吊幛,死者遺體裝棺入殖后,棺木一般在屋內(nèi)停放3天.老人死后第三天請道士為死者安靈位。入夜,由孝子捧茶繞村而行,邊走邊喊“某某回來喝茶,莫在路上買茶喝”,稱為“叫茶”。
送葬時,孝子披麻戴孝(全身穿粗麻白布衣,頭戴紙制麻冠,兩耳吊棉球).其余直系親屬則搭白布巾,孝子拿哭喪棒俗稱“棍子棒”,抬棺上山叫抬喪,一般8至16人。棺木“落井”前,先用大鍋煮的粘米丸子,加些粉條肉湯,放在井下,讓村中小孩搶食,叫“搶丸子酒”。下葬時,孝子跪在墳前,人們用土灑其身,葬畢,請?zhí)收叱源髩K肉.葬后3天.上墳覆土。老人死后第“七天,請道士做法事安撫亡魂,稱“做七”。第一個7天為“頭七”,以后每隔7天做一次,至七七四十九天,做“滿七”為止?!捌咂摺敝畠?nèi),孝子蓄發(fā)不剃,稱“蓄七”。每餐吃飯時為死者擺上碗筷,稱為“叫飯”。
民國以前,子孫須為父祖守孝.凡在外為官的都得辭官歸家守孝3年,全家不婚不嫁,有的孝子還在父母墓前搭一茅屋,粗茶素食,守墓3年??滴醵∥础稄V濟縣志》載,明代邑人史玉明,母卒,居墓,守喪時有虎患,人們勸他不要守,他不聽,結(jié)果被虎吃掉,后人為他立碑,叫“孝子碑”。
上述俗規(guī)多見于富戶,貧寒之家多薄棺掩尸,隔夜即葬,也不停業(yè)守孝。1923年,辛亥革命元老居正母親逝世,在居買下的武穴郊區(qū)一塊墓地安葬,在墓地側(cè)建一青磚瓦屋,以備子孫祭祀時歇息、吃飯之用,并請族人代為看守。孫中山派人送資千元,代為致祭,并寫祭文,鐫在墓前石碑上。國民黨要員不少人前來吊唁。
建國后,破除封建迷信,喪葬禮俗發(fā)生很大變化。提倡厚養(yǎng)薄葬。老人在生前,后輩好好奉養(yǎng)好老人,使其頤養(yǎng)天年,死后,喪事盡量從簡。死者入殮,3天內(nèi)即送葬,不看風水,不穿孝服,也不請道士安靈、“做七”,農(nóng)村仍遺留分白布“散孝”和系手線致哀的習俗。
城鎮(zhèn)機關、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多為死者送花圈開追悼會,農(nóng)村很少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