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洞頭燈會
初珍氏
溫州洞頭燈會
龍燈
洞頭的龍燈活動,始于清道光年間,已有近200年歷史。制作龍燈,龍頭龍尾大多以篾編紙糊彩繪而成,龍身則用布制,彩繪龍鱗。龍燈內(nèi)原用蠟燭點燃,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后改用干電池照明。龍燈隊以龍為中心,輔以各種彩燈,也有扮古代戲劇人物的,組成浩浩蕩蕩的舞龍隊,走鄉(xiāng)串戶,時游時舞,所到之處,觀眾如潮,有的家庭還焚香燃鞭炮相迎,熱鬧異常。
魚燈
洞頭的魚燈活動歷史悠久,普及面廣。操閩南語的區(qū)域所扎的魚燈,大多為寫實型,按海生動物的形狀,扎成各種魚、蝦、蟹、海蜇、螺貝等,大小各異,形象逼真。操溫州方言的區(qū)域所扎的魚燈,主要為神幻型,如三盤島大岙村的神魚燈,始于清雍正年間,以龍、虎、豹、獅、象等陸上動物的頭面替代魚頭,扎連在魚身上,色彩斑斕,神趣十足。
洞頭的魚燈,大多用竹篾扎系,紙糊彩繪而成,中間插蠟燭以照明。也有少數(shù)以鐵絲扎成魚蝦輪廓再用布縫制,以期保存得長久一些。魚燈活動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元宵節(jié),其形式有單獨組織魚燈會的,也有配合龍燈、馬燈、獅燈進行游舞活動的。三盤大岙村的神魚燈,發(fā)展到30多種,按“牌九”名稱來“布陣”表演,分別有元寶陣、梅花陣、吆五陣等多種陣式,表演舒展,場面活躍。
馬燈
馬燈活動從福建永春縣傳入。永春縣建有白馬寺,廟會時有馬燈游藝,以紀(jì)念為當(dāng)?shù)匕傩掌淼酶柿亟獬珊档陌咨耨R。清乾隆年間,顏、林兩姓從永春遷到洞頭的小樸村,沿襲老家習(xí)俗,也建造了白馬寺,舉辦馬燈游藝。鄰近的小三盤村也有馬燈活動。
馬燈原用篾扎紙糊而成,現(xiàn)已改為竹扎布縫;馬頭和馬尾分為兩部分,分別捆縛在舞馬人的腰前和背后;馬隊原為8匹馬,6匹白色,2匹胭脂色;現(xiàn)增至16匹,以白色為主,輔以其它色彩的馬匹,再加上各式魚燈、鑼鼓隊和腰鼓隊,約150多人。舞動時有龍滾水、馬蹄奔、五角花等多種舞陣,變化多端。馬燈活動在除夕夜的稱“迎春發(fā)財燈”,在元宵夜的叫“風(fēng)調(diào)雨順燈”,在八月初六配合白馬寺廟會活動的叫“逢兇化吉燈”,也叫“化馬平安燈”,活動后焚化祭廟?,F(xiàn)在改用布縫后,只象征性焚化紙扎的馬燈,其余的作保存,來年再用。
水燈
水燈又稱海蜇?zé)?,從福建泉州傳入,約有200多年歷史。入夜退潮時,點燃燈芯,放燈下水,巧妙的是火燈遇水不會熄滅,紙燈隨著潮涌飄向大海,漸漸遠(yuǎn)去。洞頭的紙燈,用油光紙扎糊成小碗形狀,碗中粘貼菜油浸過的紙芯,在制作手法和放燈方式上都要講技“巧”,這樣紙燈飄在海面上,才久久不會熄滅。過去放燈是為送走孤魂野鬼,后來這種燈成了海蜇豐產(chǎn)的祝愿燈。
空明燈
空明燈也從福建傳入,迄今約有200多年;二十世紀(jì)20年代后經(jīng)本地人改裝創(chuàng)新,成為大型燈藝活動。空明燈高1米余,寬60cm,用有色油光紙嚴(yán)密折糊,不留漏縫,也不扎骨架,僅在下部預(yù)留一個小碗大的圓孔,孔口以鉛絲扎成圓圈,圈上緊扎一上尖下大的鉛絲三腳架,以備點燃火種。燈的下端扎一條紙帶,使空明燈升空后,重心能得到固定。放燈時,把經(jīng)過菜油浸泡的毛邊紙疊放在三腳架上,點燃火種,待燈內(nèi)空氣飽和,燈即冉冉上升??彰鳠舴棚w活動大多在廣場、曠野或海港,以避開樹木和線桿,由于空明燈像風(fēng)箏一樣飛得高,如一顆顆星星在夜空游動,看到的人多,所以受到人們喜愛??彰鳠魝髡f為諸葛亮首創(chuàng),所以有的地方也寫成“孔明燈”的。
迎火鼎
“迎火鼎”系閩南語,“迎”為游、巡;“鼎”即鍋子。迎火鼎是漁村特有的與燈會一起進行的祈祥活動。
在大鐵鍋內(nèi)盛放柴爿,以火點燃即成“火鼎”?;顒訒r,兩人抬火鼎,后隨的人時而添柴,使火不致熄滅。元宵佳節(jié),扮古代戲劇人物的戲隊、各種燈彩隊與火鼎隊一起巡游,鼓樂相配,鞭炮助興;游到群眾門前,人們自動往火鼎添柴?;鸲ο笳髋d旺、紅火,通過迎火鼎活動,祈求吉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