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一帶有關(guān)炎帝的祭祀活動與習(xí)俗
玻璃杯
下臺村炎帝中廟,由皇帝敕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繕。該廟是高平地區(qū)三座由官方所建,用于祭祀炎帝的廟宇之一(其余兩座為炎帝上廟和炎帝下廟,現(xiàn)已不存),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早的炎帝廟宇。
四月初八炎帝陵祭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的祭祖節(jié),炎帝陵周圍的村子故關(guān)、北營、換馬、莊里、口則等聯(lián)合舉行盛大的五谷廟廟會,祭祀炎帝,會期將近一個月。
為什么要在四月初八祭祀炎帝呢?因為相傳四月初八是炎帝的生日,在當(dāng)?shù)亓鱾髦皇酌裰{:“四月八,神農(nóng)活,炎黃子孫都記得,祖先種地都靠他?!彼?,四月初八這一天,這里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祭奠炎帝。
舊時主辦廟會的首領(lǐng)都要從周圍七村八社中推舉,社首原是古代社會基層組織的首領(lǐng),大約相當(dāng)于今天的村行政領(lǐng)導(dǎo)。但五谷廟的社首卻不是一地方行政首長,而是“宗教事務(wù)長官”,專管五谷廟的春秋祭祖活動。有句民謠道:“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谷廟里當(dāng)社首”,就是形容當(dāng)時廟會的盛況。每逢春秋祭祀之日,五谷廟的社首沐浴盛裝,在莊嚴(yán)肅穆的祭祀古樂中,由前來參祭的府官州官們簇?fù)碇巧霞琅_,進(jìn)貢贊禮,主持祭奠。人們還要敲鑼打鼓,由社首端著炎帝塑像到周圍村莊出巡。據(jù)說,凡是炎帝巡到的地方,必會風(fēng)調(diào)雨順,糧食滿倉。巡視后,返回廟中,將炎帝歸位,由社首率眾焚香叩頭,頂禮膜拜。祭畢,社首還要下地道中,給炎帝墓前的萬年燈添燈油,每次要添一桶之多,以期長燈不滅,精神永存。
據(jù)說,故關(guān)村的炎帝行宮供奉的是炎帝的三太子,每年四月初八的祭祀活動,故關(guān)村都要送太子去給炎帝拜壽,太子不到場,戲不能開演,十分隆重。
四月初八炎帝陵的祭祀活動由來已久,明朱載堉《羊頭山新記》中記載:“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亦嘗遣祭,禁樵采”。說明至少在元朝,莊里村炎帝陵就被政府認(rèn)可,并遣官致祭,之后的歷朝歷代官府也都會在四月初八這一天派官員前來祭祀。
春節(jié)祭祀炎帝
過去每年過大年時,高平地區(qū)有祭炎帝的習(xí)俗。其中有的地方大年三十夜用小米做成撈飯和菜,燜起來后擺上桌敬供炎帝,初一蒸年糕再供;神頭嶺釜山村、高良村、賈村家家戶戶都要到炎帝廟叩拜,把炎帝接回家來和自家一塊過年;故關(guān)一帶則是抬上炎帝像,專門要回到其住過的故關(guān)、換馬等地游行慶賀。
“谷祀”習(xí)俗
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高平地區(qū)的老百姓家中會蒸“谷祭”、豬、羊、面塑小人到自家田地中祭祀五谷神老爺。祭祀的儀式是,用籃子提上蒸好的饅頭,到地里把饅頭擺好,燒香、磕頭、放鞭,心中祈禱糧食豐收?!肮燃馈痹谒叙z頭中,個頭最大,其呈圓錐形形狀,周圍由谷穗、叉子、木鍬環(huán)繞,頂尖是鴿子。家中有幾個男人就蒸幾個谷祭,象征家里的男人吃了這些谷祭能有力氣種莊稼、打糧食;而叉子和木鍬表示百姓可以用它們揚土把鴿子趕跑,不讓鴿子飛來吃糧食;有鼻子有眼的面塑小人在百姓中俗稱“看谷姥”。在地里燒完香后,人們往往還要扯幾根不成熟的谷子,放到家中供桌上。
還有的是秋收完后有在家中“谷祀”的習(xí)俗,一般是陰歷十月初十,家家戶戶要特意用軟米、用黍蒸成糕,捏成元寶、羊、燈盞等狀,敬謝五谷老爺。另外“谷”的神力還用于喪葬,在人死后入棺前,要往棺里鋪上一層谷物,鋪的越多對死人后人越好,然后再把死者入殮。埋棺時,也要先往墳里撒上些谷,待封土后再往整個墳地里撒上帶皮五谷。他們認(rèn)為這種儀式代表死去的人落地歸根,有利于子孫后代的繁衍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