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俗風情
宿醉
舊時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并修建了眾多的召廟殿堂,目前仍在一些年歲較高的群眾中流行。蒙古族民間傳統(tǒng)習俗是了解蒙古民族繁榮發(fā)展歷史的窗口,是祖國社會文化寶藏之一,其保護與完善將對加強民族團結(jié),繁榮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F(xiàn)將蒙古族的主要民俗風情作以下一些介紹。
白月
蒙古族把夏歷正月稱為“白月”,蒙古語為“查干薩拉”。蒙古族崇尚白色,把歲首之月稱為白月,以示生活純潔、美滿、吉祥、幸福。在白月中,要舉行多種形式的慶?;顒印T谂D月二十三要“送舊”,過“小年”,進行祭灶,祭火的活動。大年三十要“守歲”,合家老少要祭佛、祭祖、拜長輩,吃年飯。正月初一至初三,要更新衣,換駿馬,前往近親摯友家拜年賀歲。初三以后,男人們多到遠方和一般親朋好友家去拜年,恭賀新年快樂,合家平安,女人們則在家中,招待遠方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游戲”音譯。為蒙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傳始于漢代。一年一度由一旗或數(shù)旗聯(lián)合在農(nóng)歷七八月舉行,每次一至數(shù)日,規(guī)模大小不一。是時正是草原上氣候怡人、綠草如茵、百花盛開、牛羊肥壯的黃金季節(jié)。節(jié)日期間,牧民們身穿節(jié)日新衣,乘馬驅(qū)車,從四面八方匯聚一處。一時草原上五彩旗幟如霞云飄掠,蒙古包如點點珍珠,一片節(jié)日氣象。大會上不僅有傳統(tǒng)的賽馬、摔跤、射箭等競技項目,拔河、藍球、下蒙古象棋等體育比賽,而且還有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和琳瑯滿目的物資貿(mào)易交流。如今那達慕大會已經(jīng)成為草原上集體育比賽、文化娛樂、經(jīng)濟貿(mào)易、慶賀豐收為一體的綜合性盛大節(jié)日。
馬奶節(jié)
蒙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于每年農(nóng)歷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節(jié)日期間,牧民們紛紛穿上節(jié)日盛裝,乘馬驅(qū)車來到指定的地點。當太陽升起的時候開始賽馬。參加賽馬的全是二歲小馬,象征著草原的興旺和發(fā)展。同時,還要殺羊宰牛,煮手扒肉、炸果子,準備奶食。待賽馬結(jié)束后,人們便分別入席,暢飲馬奶酒,席間歌聲不絕于耳,琴聲縈繞動聽。直到天邊升起晚霞,牧民們才紛紛離去。
蒙古族婚前習俗
蒙古族極為看重男女婚姻。在子女成年后即行操辦婚姻大事。在舉行婚禮前一般要經(jīng)過擇偶、求婚、定婚、送聘禮等過程。舊時蒙古族擇偶一般通過自由擇偶、媒人聯(lián)姻和父母包辦3種方式進行。擇偶后,男方家長要打聽女孩的生辰八字,經(jīng)占卜測算相合后就正式求婚。求婚通常媒人、男方父母要多次登門才會被女方家長應允。求婚時要唱“勸嫁歌”,以求懇切、真誠。定親時,男方要攜帶整羊、哈達、酒前往女方家中,女方則邀親朋好友作陪喝“開口酒”,表示定親。定婚后男方家要擇期送聘禮,聘禮多為哈達、綢緞、妝奩、首飾和牲畜,牲畜多為奇數(shù),并崇尚白色,羊數(shù)常以九為基數(shù),最多可達九九八十一只。送聘禮后要舉行宴會,以祝聯(lián)姻。
備婚禮
舊時蒙古族婚姻習俗,為男女雙方籌辦婚禮的協(xié)商儀式。是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獻哈達、敬酒,互誦贊詞,然后雙方具體商定舉行婚禮的事宜。一般男方要準備婚宴用酒、蒙古包以及新郎新裝,而女方也要準備新娘的嫁妝和用品。雙方還要就擇婚期、通知親友等事宜進行協(xié)商。
受贈禮
舊時蒙古族婚姻習俗,為婚禮日男方父母在婚宴前正式接見賓客、受贈禮品的儀式。一般先由賓客代表向男方父母獻一銀碗鮮奶、兩小盤圣餅,供二位主人品嘗。然后賓客依次獻禮。
訂婚禮
蒙古語為兀喇戈陶戈塔為舊時蒙古族婚姻習俗。戀愛一段時間的青年男女,經(jīng)雙方家長議定后,正式舉辦訂婚儀式,日期由男方請喇嘛擇定。時日,在男方家擺設宴席,請女方家父母、媒人及近親摯友參加。席上擺放糖果、奶食、美酒和手扒肉。席間互敬贊頌之辭,預祝幸福美滿。
蒙古族迎親習俗
蒙古族的婚禮十分復雜、熱烈、豪放?;槎Y日,盛裝的新郎要由祝頌人(即婚欽)、親友等陪同,乘馬備喜車前往女方家。出發(fā)前要喝“上馬酒”,以壯其行。到女方家后常見到閉門拒納或女方親友半圍蒙古包前拒娶的態(tài)勢。這時男方祝頌人則上前善加解釋,并用一問一答對歌的形式向女方盛贊雙方聯(lián)姻之喜慶,直到被準許才能入屋。入屋后要拜佛、拜火、拜祖先,然后由女方家備宴款待。宴會上,往往要進行“討小名”“吃羊頸肉”“爭沙恩”(沙恩即羊拐,象征緊緊相連之意)等儀式,在各種禮儀贊歌聲中,姑娘小伙子們戲耍喧鬧,你爭我奪,氣氛十分熱烈。新郎新娘出發(fā)前,要圍繞灶火或蒙古包繞三圈,以示留下福祿,然后在送親隊伍陪同下前往公婆家。一路上,女方親友或搶物品,或搶帽子,讓男方奪回,耽誤時間,以示留連之意。如果新郎帽子不慎被女方搶下,則要返回女方家,重新設宴接新娘。在離新郎家不遠處,隊伍要停下來,向新娘敬“開口奶”,以示到了新家。
迎親宴
蒙古族婚姻習俗,當男方娶親隊伍到達女方家后,首先由女方舉行第一道宴,稱為“求名宴”,即由男方祝頌人以唱歌的形式向女方求問新娘名字及年庚屬相,女方祝頌人以歌作答。然后再由女方考問男方。最后由新郎獻上一把精制的蒙古刀。迎親過程中,女方還要準備第二道宴,稱為“沙恩吐宴”?!吧扯鳌睘槊晒耪Z,即牛羊的膝蓋骨,俗稱“拐”。席間要唱“沙恩歌”,用“沙恩連骨”贊頌男女雙方聯(lián)姻之美。
蒙古族婚禮習俗
蒙古族的婚禮又莊重嚴肅,又熱情歡快?;槎Y開始時,新人要拜天地、拜灶火、拜祖先、拜公婆及親友。禮畢舉行婚宴,與宴賓朋縱情飲酒歡歌,翩翩起舞,把婚禮推向高潮。婚禮之中,自始至終回蕩著幸福吉祥的歌聲。歌曲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例如“勸酒歌”“敬酒歌”“婚禮歌”“親家歌”“赴宴歌”等等?;槎Y往往要持續(xù)兩天以上?;槎Y結(jié)束之后,男方要另設宴歡送送親人返回女方家。
好來姆
蒙古語,意為“婚禮”。舊時蒙古族民間婚姻習俗,迎親日到來,新郎與伴郎、媒人等迎親人于清晨前往女方家。女方家人及親友在蒙古包外圍成半圓形人墻阻擋迎親人進屋。此時由男方德高望重、善于辭令的迎親主持人,向前祝賀,盛贊雙方家族,表明迎娶之情。入包后,新郎要先面北拜佛、拜火、拜見女方父母親友、敬獻哈達和禮品,然后擺酒慶賀。宴閉,新娘身著盛裝,頭戴紅面紗,由伴娘陪同走出包外。在送親歌聲中,新娘騎馬繞蒙古包3圈表示惜別后,在送親隊伍陪同下,與迎親隊伍前往男方家。雖然在送親人的百般善意取鬧下,新郎通常能搶先到家,再率家人迎候。到男方家后,新人要先通過篝火以示生活興旺,然后入包拜佛、拜火、拜父母、拜親友,互贈哈達?;檠缰?,新人在祝酒歌聲中向賓客逐一敬酒致謝?;檠绾蟊娙思娂姵杼枰允咀YR?;槎Y通常要持續(xù)數(shù)日。
婚禮歌
蒙古語稱“好來門道”。蒙古族婚姻習俗,是蒙古族婚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槎Y歌有的由專業(yè)歌手演唱,有的由“婚欽”(即婚禮主持人或祝頌人)演唱,還有的可以個人即興演唱或集體演唱?;槎Y歌緊扣婚禮進行的程序,表現(xiàn)了對新婚男女的熱情祝福?;槎Y歌名目繁多,有祭灶詞、駿馬贊、勸酒歌、送親歌、親家歌、聘禮贊等等。不同地區(qū)的婚禮歌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略有不同。
吃羊頸肉
蒙古族民間婚姻習俗,因羊頸肉堅韌耐嚼且難于拆開,所以婚宴之中女方常給新婚小伙子吃羊頸肉,甚至在椎骨中插入柳條木棍,使其更難分開。如小伙子不能吃開羊頸肉,則要罰酒。吃羊頸肉寓意夫妻堅久不離,恩愛永在。
拜灶禮
蒙古族婚姻習俗,為新郎迎娶新娘回家后入蒙古包時的重要儀式。是時,蒙古包正中灶中燃起旺火,旁置羊胸骨于盤中,纏以彩帶,插以燃香。新娘頭蒙面紗,在新郎嫂嫂或女方伴娘攙扶下向火灶跪拜。祝頌人高聲吟唱“祭灶詞”,同時向火中灑些油、酒和肥肉片,使火更旺,寓意生活興旺發(fā)達。新婚夫婦向灶火行三拜九叩大禮后,要拜見男方父母和親友,并接受親友禮品。
蒙古族首飾
蒙古族民間服飾的組成部分。主要有蒙古禮帽、頭巾和風雪帽。蒙古禮帽是一種略呈橢圓形,四周有寬闊或稍窄邊檐的帽子。一般用黑色、深棕色或灰色精制呢料制成。帽筒前高后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檐相接處,綴有絲帶花邊。蒙古族頭巾為絲綢織物,白色或其它顏色,長數(shù)尺。平時纏于頭上,留五寸左右垂于右側(cè)耳旁,天寒時可將頭頂和下頜、臉頰包護。風雪帽又稱“蒙古帽”,為牧民冬季所戴。其帽筒為三角形,向帽頂部自然漸尖,尖頂處常綴有飾物。棉或毛皮為里,精美綢緞為面。帽筒下側(cè)寬大,可蓋護至前額、臉頰、頜甚至脖肩部,邊緣鑲有狐貍皮,美觀文雅。蒙古族首飾具有典型的民族特點,適應游牧生產(chǎn)和生活,具有防風、防曬、防沙和防寒的作用。
蒙古袍
蒙古語稱“特爾利克”,蒙古族民間傳統(tǒng)服裝。蒙古袍為一種長袍。袍子長而寬大,高領(lǐng)長袖,右開襟,下端不開衩。領(lǐng)口、袖口和衣襟多鑲有花邊。可分為單、棉、皮袍三種。單、棉袍適于春、夏、秋三季穿用,皮袍限于冬季寒冷時期。單、棉袍一般以布、綢緞、織錦制作,皮袍如吊面則多用布、化纖織物制作,但多直接用光板羊皮縫制,鑲以花邊。男袍一般多為深藍色、天藍色、褐色,女袍則多為紅色、綠色、黃色等。穿著時,男袍多將襟上提,既便于騎馬,也顯得威武慓悍,而女袍則自然下垂,更顯溫柔典雅和女性曲線美。腰間常束一條長達丈余的腰帶,布或絲綢面料,多為桔黃或金黃色,與袍子顏色相協(xié)調(diào)。蒙古袍與牧業(yè)生產(chǎn)生活相適應,夏季可防蚊蟲叮咬,冬春可以防風防寒、保溫護肌,夜晚還可鋪蓋。
蒙古坎肩
蒙古族服飾,蒙古族牧民有穿坎肩的習俗??布缍啻┰诿晒排弁猓瑹o領(lǐng)無袖,多為對襟或大襟。普通坎肩有長短之分,青年男女多穿大襟短坎肩,已婚婦女則穿對襟長坎肩。各種坎肩均以綢緞為面,錦緞鑲邊,有各種鮮艷美麗的圖案。在結(jié)婚喜慶、節(jié)日禮宴時,蒙古族還穿著一種禮儀坎肩。這種坎肩面料十分考究,多用柞絲綢、絲絨、平絨或各色織錦緞制成,并用各色庫錦鑲邊,上繡五彩繽紛的圖案,綴有金光閃閃的金屬片,光彩奪目,華麗典雅。更增加了節(jié)日和喜慶的氣氛。
蒙古皮靴
蒙古族民族服飾,皮靴分為新式和舊式兩種。新式皮靴俗稱馬靴,用光面牛皮制做,多為黑色,靴腰細且高。舊式皮靴多用澀面并壓有網(wǎng)格花紋的香牛皮制作。靴頭粗大,靴尖上翹,靴筒較新式皮靴寬短,呈馬蹄形。靴底多為皮底,為多層底,狀如船形。舊式皮靴蒙古語稱“固都遜”。蒙古皮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活動和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也是長期適應草原自然環(huán)境的結(jié)果。穿著馬靴騎馬可以保護褲子,防止磨損腿部皮膚,還可避免勾掛馬蹬。行路時能防蛇、防蟲、防沙、防磨,減少行路阻力。冬季內(nèi)套氈襪還可以防寒防凍。
蒙古氈靴
蒙古族民間服飾之一,氈靴由羊毛或牛毛經(jīng)模壓后形成,俗稱氈圪撻。氈靴毛氈質(zhì)地緊實,耐凍防寒性極好。靴體寬松,靴筒高近膝蓋。牧民穿上它在冰天雪地之中從事放羊、放牛等牧業(yè)勞動時可以防止凍傷。新買的氈靴因質(zhì)地堅實,需用木棒將靴踝部敲軟,穿著走路才比較舒適。靴內(nèi)可以墊馬鬃以吸汗防凍,還可以套穿氈襪保溫。
馬海靴
蒙古族傳統(tǒng)靴子,一般用布料制作,靴面的不同部位繡滿了各種具有蒙古族風格的精細的花紋圖案,層次分明。男靴質(zhì)樸大方,通常在深藍色或黑色底布上用白色絲線縫出各種花紋。稱為“套格其呼”。女靴比較講究,常繡有佛手、杏花、山丹、牡丹等花卉圖案,穿著柔和舒適,美觀耐用。
蒙古包
蒙古族民間民居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區(qū)。古代時稱“穹廬”“氈包”“氈帳”。據(jù)《黑龍江外記》載,蒙古包是滿語對蒙古博的俗讀,蒙古語稱為“蒙古勒格勒”。蒙古包呈矮圓柱尖頂形,包頂高3—5米,圍墻高1.8米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蒙古包由四大結(jié)構(gòu)組成,即哈那(蒙古包周圍的可展開、收回的圍墻)、套那(蒙古包頂部的天窗)、烏尼(架在哈那上用以支撐套那的檁子)和哈勒格(蒙古包門)。蒙古包外圍用一至二層毛氈覆蓋,用毛繩捆實。蒙古包以哈那的數(shù)量區(qū)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哈那、6個哈那、8個哈那、10個哈那、12個哈那,哈那越多面積越大。夏季,牧民多將哈那略為束緊,使圍墻直徑縮小,包頂升高,以便涼爽防雨;冬季,牧民則將哈那略為展開,使圍墻直徑加大,包頂降低,以便保溫防風。
遞鼻煙壺
蒙古族交際禮儀風俗,進入蒙古包作客,主人會拿出鼻煙壺來待客。鼻煙壺一寸見方,口小肚大形如扁瓶,也有的呈葫蘆形、桃形、元寶形。質(zhì)料多為玻璃、瑪瑙、玉石、翡翠或金、銀、銅等。鼻煙壺制做十分精美,個個堪稱工藝品。五彩繽紛的圖案或裝飾在外,或畫于內(nèi)壁,山水魚蟲、珍禽異獸、奇花異草、人物造型,精制絕倫。壺內(nèi)裝有鼻煙(一種粉末狀的煙草)或藥草,嗅之爽腦提神。鼻煙壺常裝在綢緞荷包中系于腰間。與客相見遞鼻煙壺是蒙古族表示友好、尊敬的習俗。同輩相見,應用右手遞壺,左手接壺,互相交換。然后將壺中鼻煙倒入手心一點,用手指蘸一點抹在鼻孔一聞,聞后相互歸還。如晚輩見長輩時,則要鞠躬曲身,雙手恭獻或接下鼻煙后,聞后相互歸還。遞鼻煙是一種十分莊重的禮儀,表示了相互尊重、以禮相待的良好風尚。
勒勒車
蒙古族牧民常用的一種木制大輪車。多用樺木或柳木制做。車輪高約1米,車身重約百斤,可載重300—450公斤,日行約30余公里。每車用一頭牛來拉,一人可駕馭數(shù)輛,適于在草原、沙漠、雪地等行走。亦可將數(shù)十輛勒勒車首尾相接形成近百米長的車隊,十分壯觀,也形成了草原上特有的風情。現(xiàn)在已多被膠皮鐵輪的軸承車所替代。另外還有一種“蒙古轎車”,是一種在勒勒車基礎(chǔ)上經(jīng)過改造專門乘人的車。其與勒勒車不同之處在于車體上有用柳條子彎曲后扎成的車棚,棚子的外面用毛氈包圍,形成一個既擋陽光,又擋風雨,防曬御寒的帳篷。
獻哈達
蒙古族的傳統(tǒng)禮儀習俗,哈達一般是一種白色、淺藍色或黃色的絲織物,通常長5尺左右。在拜佛、祭祀、婚喪、拜年、拜長輩或在許多重要活動中都要敬獻哈達,以象征尊敬、祝福之意。獻哈達時要雙手捧起,把雙疊棱對著被獻者。對長輩應將哈達舉過頭頂,鞠躬敬獻;對平輩人應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晚輩人一般直接將哈達搭在對方肩上。獻哈達時,對方亦可將哈達回敬,以示感謝和尊敬。
蒙古族喪葬習俗
舊時蒙古族喪葬方式以野葬和土葬為主。野葬一般存在于牧區(qū)。當人死7個時辰之后,用白布裹身,或裝入白布袋,或直接放于牛馬車上,運至田野棄之。這種喪葬法多源于自然崇拜的宗教思想,意為人生于大自然,死亦歸于大自然。在半農(nóng)半牧區(qū)或農(nóng)區(qū)一般實行土葬,和漢族風俗相近,但大都以哈達蓋面,而且墳墓多為塔形。一些佛教徒、王公貴族或非正常死亡的人也有實行火葬的?;鹪岱椒ㄊ菍⑹碇糜诓裉炕蜓蚣S磚上焚之,將骨灰置木盒中埋掉,或存放在寺廟中。
蒙古族的祭祀
蒙古族流傳著許多傳統(tǒng)的祭祀風俗。祭火也稱祭火神、祭灶神,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禮活動。蒙古族認為火是純潔的象征和神靈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也是人丁興旺、傳宗接代的源泉。因此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也有在臘月二十四)要舉行祭火、祭灶活動,有時在秋季或婚禮上也舉行類似的祭祀活動。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被認為是氏族的保護神。多用石頭壘堆在山頂或丘陵的頂部,頂端插有五彩布條和經(jīng)幡。祭祀多在夏秋之際舉行。屆時,蒙古族牧民攜帶哈達、奶酒、奶食品以及宰殺的牛羊聚集到敖包處。先奉獻祭品。然后由喇嘛焚香點火,誦經(jīng)祈禱,最后人們繞著敖包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走3圈,祈求風調(diào)雨順,家事平安?,F(xiàn)代祭敖包活動有的還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文體活動。
蒙古族音樂
有阿斯爾古老的宮廷器樂合奏曲,流傳于原察哈爾地區(qū)。阿斯爾最早為蒙古宮廷宴樂,清朝后期開始流行于察哈爾民間,一般在祭祀敖包、祝壽、婚宴、小孩生日等活動上演奏。此外,還有馬頭琴、四胡演奏和好來寶蒙古族民間說唱藝術(shù)。
蒙古族禁忌
蒙古族民間精神民俗之一。到蒙古族牧民家里作客時,在蒙古包外應勒馬慢行,忌諱打狗罵狗,要等主人看好狗后再下馬。出入蒙古包時,忌用腳踩門檻;忌挽袖子或把衣襟別在腰帶上。更不能提著馬鞭子進屋,要提前把馬鞭子立著放在蒙古包門的右方。進蒙古包后,忌坐在佛龕前面,忌在火爐上烤腳、烤鞋襪,忌跨越火爐、蹬踩火爐,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不得往火內(nèi)扔贓物、吐痰,也不能用利器捅火。另外,蒙古族還忌諱生人用手摸小孩的頭,忌諱外人進產(chǎn)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