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民族--布朗族
駿年君
布朗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瀾滄江中下游西側(cè)的山岳地帶,主要聚居地是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打洛等山區(qū),云縣、鎮(zhèn)康、德、雙江、耿馬、瀾滄、墨江、景東等縣亦有部分散居或雜。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氣候暖和,降水較多,土地肥沃,產(chǎn)豐富。根據(jù)1998年人品統(tǒng)計,布朗族有8.77萬人,占有省少數(shù)民族人口總數(shù)的0.661%,根據(jù)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布朗族有90388萬人。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語族布朗語支,分為布、阿爾低兩種方言。布朗與俄語、克木語、德昂語及高棉語有親屬關(guān)系。由布朗族與傣族、伍族、漢長期雜居,故多能兼操傣、佤和漢語。布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漢文。布朗族古稱“徽’、“蒲人”、“樸子”,自稱“烏”、“翁拱”、“阿娃”,他稱“濮曼”、“濮滿”。其先民在先秦時為百濮的一支,漢晉時稱“濮”,唐時稱“撲子蠻”,先后受南詔、大理國統(tǒng)治。元明清時期稱“浦人”、“蒲滿”、“包滿”、“濮曼”。新國成立前由于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聚居在西雙版納布朗山、西定、八達一帶的布朗人保留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余,普遍采用刀耕火種勞動方式,生產(chǎn)力水平十分低下;居住在瀾滄、雙江、鎮(zhèn)康等地的布朗族已進入封建地主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 布朗族有著較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詩、抒情詩、敘事詩,題材廣泛,優(yōu)美動人。由于長期與傣族雜居,深受傣族文化影響,布朗族喜好傣族的“贊哈”,歌舞時多以象腳鼓、錢、小三弦等樂器伴奏。布朗族的“刀舞”,動作舒展大方,剛?cè)嵯酀?,舞姿矯健。為青年男女所喜愛的“圈圈舞”,熱烈歡快,是情感交流,傳播愛情的最佳方式。每逢佳節(jié)盛行“跳歌”,往往通宵達旦。布朗族民間曲調(diào)分為四種:索調(diào),一人自彈自唱的曲調(diào),多用來歌唱愛情、新人新事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等廣泛的內(nèi)容;宰調(diào),在勞動中獨唱或合唱的曲調(diào);甩調(diào),喜’慶節(jié)日用的曲調(diào);甚調(diào),跳舞時伴唱的曲調(diào)。
自古以來,布朗族人民就與漢、傣、伉、拉枯等民族和睦相處,為共同開發(fā)和捍衛(wèi)祖國邊疆作出了貢獻。19世紀中葉,布朗族人民參加了邊疆各族人民反對英、法帝國主義侵略云南邊疆的愛國斗爭。抗日戰(zhàn)爭時期,布朗人民曾與漢、傣、哈尼、拉祜等民族人民一道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軍。
布朗族村寨一般分布于海拔1500~2300米左右的山腰地帶,住房為干欄式房頂雙斜竹樓,以草排覆蓋。分上下兩層,樓上,剖竹鋪設(shè)樓板,前有涼臺,室內(nèi)中置火塘,為住宿、聚食、待客之所。樓下關(guān)牲畜,放置大型生產(chǎn)勞動工具。布朗族男子著黑對襟長袖衫,寬短褲,白包頭,黑巾。男子有文身習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種花紋。婦女著兩衽黑色窄袖緊身衣,雙襟于胸前交合,左腋下雙帶打結(jié),下著黑筒裙,白布纏腿,頭包青布,發(fā)髦多銀飾,下垂肩,喜戴銀手錫、耳塞,配以諸色彩線。男女都有抽煙和嚼煙的習慣,男子抽短煙斗,專選擇味辣、刺激性較強的煙葉。婦女煙斗較長,一般用一尺余煙桿,選擇的煙葉味淡,少刺激。男女嚼煙時用“割該”樹皮、石灰和草煙混合放在口中細嚼,可以保護牙齒和防止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