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磁器口寶輪禪寺
凝思郎
寶輪寺位于磁器口過街樓對面,背依白巖山,面對嘉陵江。寶輪寺后面原有一石巖,名曰“白巖”,故鎮(zhèn)亦名曰“白巖鎮(zhèn)”。位于重慶市古鎮(zhèn)磁器口過街樓對面,背依白崖山,面對嘉陵江,因建文帝曾避難于此,故又名“龍隱寺”。
寶輪寺門朝東,無山門殿,寺門北側(cè)有約10間配房。寺中有兩座面南各5間的大殿,前殿是禪堂,后殿是大雄寶殿?!抖U堂四禁碑》就嵌砌在前殿禪堂的東山墻下。1949年前,該寺共有大小寺房8O多間,僧約20人,住持為妙機(jī)。如今,寶輪寺作為揚(yáng)州水箱廠的廠房,尚存禪堂大殿5間已作為倉庫,上下各兩間的方丈樓以作為職工宿舍,其他配房和廊房共19間之中,除6間作為職工食堂外,其余均作職工宿舍。
現(xiàn)存寺內(nèi)“大雄寶殿”的四個湯金大字是我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所題。該寺歷史悠久,民間傳說其為唐代的尉遲恭所建,有人認(rèn)為其始建于西魏年間(公元535-556年)。
據(jù)《巴縣志》記載其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但不管怎樣,它至少已愈1000余年的歷史。傳說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燕王朱棣(即后來的明成祖)逼迫退位而輾轉(zhuǎn)流落到磁器口時,曾在此掛單隱居。故此寺廟過去又稱龍隱寺。原寺廟大門前有"龍隱禪院"大匾,可惜已被毀掉。因建文帝曾在此隱居,過去的磁器口也曾稱為龍隱鎮(zhèn)。
建文帝的到來,寶輪寺的佛光更加耀眼,上至井口,下至李子壩均可見。昔日,古剎寶輪寺殿宇層層,林木茂密,百鳥爭鳴,蒼松翠柏覆蓋廟。內(nèi)有殿宇16座,佛像372尊。可惜殿宇毀于明末戰(zhàn)火,只留下大雄寶殿一座??箲?zhàn)期中,后殿幸存的一些禪房,也遭日機(jī)轟炸重慶時炸毀。原大雄寶殿內(nèi),存有一尊如來佛像,為清代中期塑像。大佛面目慈祥,嘴角微微向上,體軀高大,盤膝而坐。造型既莊嚴(yán)又偉岸,栩栩如生。只要你進(jìn)大殿拜佛,望之就有普渡眾生,佛法無邊之感,頓生敬仰,崇尚之情。
雖歷盡滄桑,佛身依然金光奪目,使人贊嘆古代宗教雕塑藝術(shù)家技藝之高超。
民間傳說,在大雄寶殿的古佛下面有一個流米洞??晒┧聝?nèi)僧人米糧,可惜后來出了一個有貪念的僧人,想多接米而使流米洞不再流米出來了。還有傳說大佛下的洞子直通嘉陵江九石缸河灘,若從這洞中放入鴨子,不久即可看到鴨子從河灘之中游出。
明萬歷年間,由僧寂楞所建,初名善慶庵。明崇禎三年(1630年),寺內(nèi)建起《禪堂四禁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御賜“寶輪寺”一名及匾額。咸豐年間,國內(nèi)爆發(fā)太平天國運(yùn)動,寶輪寺毀于戰(zhàn)火,后于同治、光緒年間重建,此時占地約為兩畝。
1949年后,寶輪寺先后被蘇北火柴廠、揚(yáng)州造紙廠、江蘇農(nóng)配二廠、揚(yáng)州水箱廠用作廠房,至今仍被揚(yáng)州水箱廠作為廠房使用。1957年8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禪堂四禁碑》列為四級省級保護(hù)文物。1982年,揚(yáng)州市人民政府政府將寶輪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