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弋陽愛國文人謝疊山和疊山書院
清佳
謝枋得,號疊山,南宋弋陽人,即如今的江西省弋陽縣的疊山鎮(zhèn)。
謝枋得與同榜進士文天祥齊名,是八大鄉(xiāng)賢中,與文天祥同樣悲壯的人物。后把“文山”(文天祥名文山)、“疊山”并稱“二山”,歷來被視為兩座愛國主義的高峰。他愛國愛民,志節(jié)耿耿,堅貞不屈,貧賤不移,一生事跡驚天動地泣鬼神,極富傳奇色彩。
南宋末期,1275年,元軍大舉南侵,南宋王朝土崩瓦解,山河破碎。謝疊山臨危受命,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身份任信州(今江西上饒)知府。他拒絕了多位南宋舊臣和曾經(jīng)的好友誘降,率兵抗元,城陷,流亡建陽,以教書、占卜為生。
宋亡之后,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詔召天下人才,集賢殿學士程文海薦舉宋朝遺民22人,以謝枋得居首。但是,謝枋得不圖榮華富貴,堅持民族氣節(jié),慨然拒絕。翌年,尚書留夢炎又薦他出仕,他回信答道:“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言語斬釘截鐵,毫無回旋余地。并寫下了著名的《卻聘書》:“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決不失志?!?/p>
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急于邀功,將其強行押解至大都(今北京)。臨行前,謝枋得作詩訣別妻子朋友。序中曰:“行有期,死有日?!比娙缦拢骸把核砂赜嗲?,扶直綱常在此行。天下豈無龔勝潔,人間不獨伯夷清。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p>
謝枋得從離開嘉興北上開始,就一直絕食,二十多天也未咽氣。后來他僅食少量蔬菜水果,希望能到大都后和被俘的南宋謝太后和恭帝再見一面。但是到達大都后,他已衰弱不堪,奄奄一息。尚書留夢炎只好把他安置于憫忠寺休養(yǎng),等他身體復原后再迫其為元朝做官。憫忠寺壁間立有紀念東漢時孝女曹娥的石碑,謝枋得觸景生情,他哭著說道:“曹娥一個小小的女子尚能如此,我豈能不如她!”從此,他又絕食,并把醫(yī)生給他喝的藥摔掉。五日后,他終于去世,終年六十四歲。
文天祥有“人生自古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謝疊山則有“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華果銳之氣不可以威奪”的名言。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寫下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以及他們在生死關(guān)頭表現(xiàn)出的寶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高尚情操,至今還在影響著炎黃子孫立身行事。
謝疊山與文天祥交相輝映,用生命書寫了一曲極為悲壯的愛國主義篇章。
謝疊山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史具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具有淵博的學識,文章偉麗,著作等身,給后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其主要作品有《詩傳注疏》、《易傳注疏》、《注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五卷》、《唐詩解》、《文章軌范》等。另外,雜著詩文有64卷之多,后人輯成《疊山集》、《謝疊山文集》等多種文集。
人品與文品并重,浩然之氣永存。這樣的鄉(xiāng)賢,值得江西人萬世景仰。
謝疊山因拒元食死于大都(今北京),遺骸難以運回,但家鄉(xiāng)卻為他修建了衣冠墓。疊山墓位于江西弋陽港口鎮(zhèn)與疊山鎮(zhèn)交界處。這是一座普通的墓葬,經(jīng)歷代修繕,逐步完善。石墓低矮,墓頂為三層逐小的石塊蓋,墓前有“謝枋得之墓”的墓碑,墓后有一碑石,鐫刻了謝疊山先生的生平。該墓現(xiàn)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謝墓四周青山環(huán)抱,綠樹低垂。作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英名萬古流芳,其精神日月同輝。
疊山書院
厚重而深邃的疊山書院子猶如一座愛國主義的豐碑高高昂立在城東的信江河畔。
疊山書院始建于元皇慶二年(1313),其門生虞舜臣等在縣東郊筑“疊山祠”,元延祐四年(1317)始建明倫堂,后改為“疊山書院”,經(jīng)明、清兩代又陸續(xù)建望江樓、桂花園、文昌閣、山長室、藏經(jīng)閣等建筑,并由長廓邊成一體,逐步形成這座由六大部分組成的古樸典雅、九曲回欄、飛檐高聳、巍峨壯觀、古色古香的書院。因其深遠的影響和別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建國后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疊山書院一直是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元、明、清時期,是科舉學子們的授教場地。清末廢科舉辦學,清光緒論二十八年(1902)疊山書院改為弋陽縣高等小學,民國期間又改為縣立初級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是縣委黨校、弋江鎮(zhèn)中學、弋陽縣二中(后改為志敏中學)的所在地。
1995年,縣政府從保護歷史文物的角度考慮,將疊山書院劃歸縣博物館管理,并于1996年設(shè)立維修疊山書院的機構(gòu),對疊山書院進行維修整理。1999年初完成第一期維修工作、1999年底二期工程完工,于2000年元旦正式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
修復一新的疊山書院在奇花異草名貴樹木的點綴下,展現(xiàn)了昔日疊山書院的風采。沿著長長的紅石砌成的石臺階,走進疊山書院的入口——禮圣門。其匾額由世界謝氏宗親總會會長 謝漢儒先生題寫。正方“疊山書院”匾額原為清名臣林則徐所題,現(xiàn)為已故原江西省長邵式平手跡。
走進禮圣門,靠右邊的口古井,此井水質(zhì)清冽、味甘,據(jù)史載,茶圣唐代陸羽曾以此井水泡茶,飲后贊不絕口,稱之為“信州第三泉”。
入門第一殿為文昌殿,清咸豐元年(1815),由縣城文廟遷到書院,原為供奉魁星像和孔子及弟子的木制位牌,現(xiàn)為“祭孔廳”,里面設(shè)有孔子等先哲畫像,是祭祀先賢的場所。文昌殿左側(cè)為藏經(jīng)閣,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書院收藏書籍的地方。穿過青石砌成的圓洞門,有一座庭園,園內(nèi)奇花異草,環(huán)境優(yōu)雅,草地上陳列著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碧落洞天書院親手題寫的“碧落洞天”石刻。明倫堂始建于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是疊山書院最早的建筑之一,是言明政教、道德、人文倫理的地方,是講學、祭祀、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
明倫堂一共有兩進,一進為謝疊山生平事跡資料陳列室;二進是弋陽縣文化教育史陳列室。從明倫堂的側(cè)門走出,是山長室,山長室極具元朝建筑風格,是書院現(xiàn)存各單體中保存最久的建筑物,原為書院負責人“山長”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現(xiàn)為疊山書院維修資料陳列室。
走出山長室,大家可以欣賞回廊左側(cè)壁上的碑文,碑文的內(nèi)容主要以謝疊山先生的詩文為主,都是國內(nèi)外書法名家的大手筆,組成了疊山書院的一道書法藝術(shù)長廊。
疊山書院惟一有樓層的建筑是望江樓,共兩層,明天啟二年(1622),由弋陽知縣孫森籌款所建。當年方志敏、邵式平就在此樓成立了江西第一個革命團體組織“九區(qū)青年社”,并建立了贛東北第一個共青團支部。
望江樓是疊山書院觀景最佳的地方,它古樸雄偉,站在望江樓,極目遠眺,但見信江長橋橫跨,城南的房舍和裊裊炊煙、“弋江十二景”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