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陽張王廟會
彥紅郎
鄱陽張王廟非遺文化街位于鄱陽老城最東端,濱江臨湖,東起湖夾埂,西至人民南路,是鄱陽老城僅存的傳統(tǒng)老街區(qū)。張王廟街區(qū)又稱“上節(jié)街”,萌動于隋唐,繁華于明清,經(jīng)歷代營構(gòu),現(xiàn)在“張王廟街區(qū)”依舊保存舊時傳統(tǒng)街巷式格局,沿街以排門舊民居、院落私宅較多,具有清末民初、現(xiàn)代建筑風(fēng)貌。
舊時的鄱陽張王廟為每年春秋日饒州官府官員祭拜圣地,此區(qū)域也是鄱陽老街民俗文化、商賈文化、碼頭文化、美食文化最具精華的部分。在水運發(fā)達(dá)時期,鄱陽便形成了以張王廟為中心的傳統(tǒng)商業(yè)街區(qū),這里匯聚了各類商店、作坊、美食小吃、文化娛樂等各種行業(yè),是鄱陽商賈云集、市肆遍布所在地。鄱陽張王廟,當(dāng)時的繁華程度,僅次于東門口,是明清乃至上個世紀(jì)末的鄱陽歷史文化中心,一度為鄱陽人最向往的地方。
鄱陽老街張王廟,是古饒州商賈文化的繁榮地,是鄱陽地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每年農(nóng)歷11月23日,鄱陽人民都會舉辦特色活動,慶賀當(dāng)?shù)貜埻鯛數(shù)纳?,長街宴便是代表之一。從鄱陽老街最東頭一字排開,綿延400余米,可以說是江西最長的宴席。長街宴共設(shè)150桌,每桌8人,1200人同時開吃!場面相當(dāng)壯觀!
鄱陽老街的“長街宴”,依然堅守著最原始的習(xí)俗,老街人友好相處而生的“長街宴”情結(jié),自古保存至今。老街居民以一年一度的張王廟會為慶賀節(jié)日集資活動,老街鄰里們在排鋪板門上貼著紅對聯(lián)、用花燈裝飾,沿街?jǐn)[上桌椅,木桌相連,便是活色生香的長街宴。人們一邊喝著酒、一邊品嘗鄱陽的“十二大菜”,廣邀鄰里好友、往來過客,同享喜樂。歡樂祥和的祈福氛圍延綿街頭巷尾......
明清至上個世紀(jì)末,張王廟曾是鄱陽的歷史文化中心。有人將它比擬為北京的天橋、蘇州的玄妙觀、金陵的夫子廟、上海的城隍廟一點不為過。
張王廟,既是一座廟,又是一個地域名、也是一種地方民俗文化。
張王廟又名靖忠王廟,坐落在城東鄱江北岸。廟北背秦家山,南臨鄱江碼頭。從江邊至張王廟南門共九九八十一級臺階。張王廟祀奉的主神為唐代愛國各臣靖忠王張巡,伴神為愛國名臣睢陽太守許遠(yuǎn)以及張巡部將雷萬春、南霽云,殿后祀祭柳母娘娘。
張巡(708~757),生于河南南陽鄧州,祖籍蒲州河?xùn)|(今山西芮城),因抗擊叛軍戰(zhàn)死于河南睢陽。張巡殉國時,身首支離,慘不忍睹。唐肅宗詔賜張巡為“楊州大都督”。鄧州、芮城、睢陽三地民眾皆招魂葬之,并奉為神靈。
張巡生前官職低微,只擔(dān)任過河北清河縣令、河南真源(今南鹿縣)縣令。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爆發(fā)安史之亂,張巡奉命抗擊叛軍,因有戰(zhàn)功,才被朝廷奉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jié)度副使。
至德二載(757),張巡與睢陽太守許遠(yuǎn)共同死守睢陽。當(dāng)時戰(zhàn)斗非常殘酷。史載,張巡督戰(zhàn)時“大呼輒齒血面,嚼齒皆碎”。睢陽被圍曠久,張巡及部將終不敵叛軍,壯烈殉國。唐肅宗李亨下詔“贈巡揚州大都督,遠(yuǎn)荊州大都督,霽云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新唐書·張巡傳》)
張巡殉國后,陜西周至縣為其建“老王會”,祭祀孝王張巡、許遠(yuǎn)。河?xùn)|(今山西芮城)建“張睢陽祠”,鄧州(今河南鄧州)建“雙忠祠”,真源(今河南鹿邑)建“精忠祠”,在福建莆田,張巡被尊奉為司馬圣王。在江西饒州鄱陽張巡則被譽(yù)為靖忠王,并建廟,俗稱張王廟,歲時致祭。
唐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張巡殉國的第二年,顏真卿貶為饒州刺史。對于張巡剛毅的血性、強(qiáng)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顏真卿了如指掌,敬重有加,加上自身及家人的特殊遭遇這一心理因素,他自然而然地將張巡的事跡傳頌給饒州人民。對于重教化作用的政治家來說,這是再順理成章的事不過。作為府治,在鄱陽立靖忠王廟絲毫不足為奇。
據(jù)《饒州府志》《鄱陽縣志》記載,張王廟在元明之季兩度大修,清代三次重建。
明清至民國時期,張王廟的規(guī)?;趾?,肅穆莊嚴(yán),前后三楹。張王殿正中有張王座像,兩旁配祀有名臣許遠(yuǎn)、名將雷萬春、南霽云塑像。殿后有后金鐘閣(又名夫人閣),祀祭柳母娘娘。金鐘閣東側(cè)有觀音堂及廟祝沙彌的廂房。廟前榕樹遒勁,枝繁葉茂;廟后蒼松翠柏,直聳云天。
鄱陽縣城浮舟寺口原為一片柳林,傳說這里是柳娘娘的娘家。早年,這位鄱陽美眉因戀慕張王爺排場(鄱陽方言,意謂張巡俊美,瀟灑,有風(fēng)度,有氣質(zhì))而得相思病。她臨死前向家人坦然表白深愛張爺,并說張王托夢于她,要娶她為妻。十八歲的柳姑娘死后,好事者將其塑成菩薩像,奉為“張王娘娘”。
張王廟大門上懸有“天地正氣”橫匾,為清代舉人戴涵芳書寫。
如今的鄱陽張王廟廟會,已成為江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形成了以“張王游行”“張巡愛情故事”“張王廟會唱大戲”“張王廟會千人祈?!薄皬埻鯊R千人長街宴”“張王廟素食宴席”等民間自發(fā)活動,每年參與廟會活動人數(shù)上萬,涉及河南、湖南、廣東、安徽、福建等地,影響全國乃至海峽兩岸,已成為鄱陽民間最具人文風(fēng)情和最有地方特色的活態(tài)非遺文化品牌,是鄱陽城市商旅文化最閃亮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