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地名的由來(3)
正漢君
三官廟地名的由來
三官廟,是個村名,也是一條三官廟大街,但你未必就知道有一個三官老爺廟,確切地說,三官廟就是三官老爺廟的簡稱。
那么,何為三官?據(jù)道教稱,“三官”即天、地、水三官,天官大帝降生唐堯,掌天文,主持賜福;地官大帝化生虞舜,制地理,主持赦罪;水官大帝育生夏禹,制水利,主持解厄。三官廟也叫三元廟。
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氣天官----賜福紫薇大帝;中元二品七氣地官----赦罪清虛大帝;下元三品五氣水官----解厄洞陰大帝。他們的生日分別為上元正月十五日、中元七月七月十五日、下元十月十五日。
三元大帝中,天官賜福是最為人們熟悉的。過年時買一張“天官賜福”年畫貼在墻上作為裝飾。畫上的天官雍容華貴,三綹長須,面容慈祥,紅袍玉帶,手持如意。攜帶的五個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鯉魚燈,象征著多福長壽,為人們所喜愛。
銅冶、水冶地名的由來
銅冶鎮(zhèn)
安陽縣銅冶鎮(zhèn)以鎮(zhèn)政府機關駐南銅冶村而得名。南銅冶和與其緊相鄰的銅冶東街是兩個非常古老的村莊。東魏時可能在這里煉過銅,據(jù)《北周地理志》引《冥報記》云:“東魏末,鄴下人共入西山采銀銅”。這里說的鄴下,是指古鄴城及其附近地方。東魏時的鄴城有北城和南城二部分,南城在今安陽市區(qū)北偏東15公里處,距今安陽縣北界僅1公里。西山當指今安陽縣西北部之山。
墟發(fā)掘出的大量銅器來看,商代這里就可能煉過銅。殷王宮殿內鑄造銅器使用的銅,不一定都是來自外地。既然東魏時西山上還能采到銅,則商代當時更容易采到,銅冶可能為殷商時的冶銅場。
北宋時已有銅冶和南銅冶二村名,據(jù)<鄴乘>記載北宋村名中,倫掌管統(tǒng)村已有銅冶,魯仙管統(tǒng)村有南銅冶。這時的銅冶當為今天的銅冶東街,南銅冶為今天的南銅冶,都是冶鐵重地。元代改稱銅冶鎮(zhèn),仍為冶鐵重鎮(zhèn)。
明代,銅冶鎮(zhèn)復稱銅冶村。這時的銅冶可能指一個村,也可能指兩個村,而總稱銅冶。
清代為銅冶、北銅冶和圪道村。據(jù)清乾隆年間《安陽縣志·村名》記載,銅冶一帶有北同冶、同冶村和圪道村。這的“同”字是個白字。當為“銅”。銅冶村為今南銅冶,北銅冶為今銅冶東街的銅冶橋,圪道村為今銅冶東街的一條小街。民國22年的《續(xù)安陽縣志》記載當時的行政區(qū)劃有南銅冶鄉(xiāng),并含銅冶東街和銅冶橋。這時的圪道村變成了銅冶橋的一條小街而聞名了。分為南銅冶和銅冶東街2個村,銅冶橋屬于銅冶東街。
水冶鎮(zhèn)
是安陽縣水冶鎮(zhèn)人民政府所在地。據(jù)《魏書·食貨志》載:其鑄鐵為農(nóng)器、兵刃所用。然以相州牽口冶工,故常鍛煉為刀,送于武庫。這是說相州牽口冶的鐵器制造技術最高,質量最好,魏國兵器庫中的刀,主要由牽口冶制造。這里的牽口冶就是今安陽縣水冶。
在北魏和東魏時期是最要的冶鐵基地?!多挸恕さ乩碇尽吩诎碴柨h中記載說:“水冶,周回二十步,在縣西四十里。舊經(jīng)曰,后魏引水鼓爐,名水冶,仆射高隆之監(jiān)造。深一尺,闊一步半。泉水東北經(jīng)十里入于洹?!边@里所記載的“水冶”,還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地名,它是煉鐵場地的一種工程設施。這種設施是引珍珠泉的水作為動力,來鼓風煉鐵。用水力來代替人力,大大提高了煉鐵的產(chǎn)量和質量。這種冶煉,當時稱作水冶。居民在這里當居后,形成村落,仍沿用“水冶”一名。于是水冶又成了村名?!多挸恕份d北宋村名中,新安管統(tǒng)11村,有水冶村。這時在水冶村是否還冶鐵,史無記載,直至金代今水冶處仍為水冶村。金后期成為輔巖縣治所。不過輔巖城不在水冶村,而在水冶村東北今阜城村外。在水冶附近出現(xiàn)了水冶村、西城村、輔巖鎮(zhèn)3個地名。這時的水冶村就是今天的水冶。輔巖鎮(zhèn)即故輔巖縣城,即今天阜城村的東半部分。西城村當在輔巖城西城墻外,即今天阜城村的西半部。
自明代以來,輔巖鎮(zhèn)和西城村就消失了,卻又出現(xiàn)一個“府城村”名來。這個府城村是輔巖鎮(zhèn)和西城村合二為一,取輔巖的首字和西城的末字“輔城”作為新村名。后來“輔”字諧音為“府”,又諧音為“阜”。這就成了今天的阜城村名。輔巖鎮(zhèn)的地位明顯下降,而水冶的地位卻逐步提高。由前可知,宋、金、元三代水冶皆稱村,而明代水冶卻成了集?!多挸恕钒碴柨h明代市集,有“水冶集”。清康熙三十二年和乾隆三年的《安陽縣志》載村鎮(zhèn)市集,都有“水冶鎮(zhèn)集”,可見清代水冶已稱鎮(zhèn)了。民國期間的《續(xù)安陽縣志》載鄉(xiāng)鎮(zhèn)村名也有水冶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