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即墨明代兵部尚書黃嘉善(2)
森囚
明代兵部尚書黃嘉善
黃嘉善,字惟尚,號梓山,明代即墨城里(現(xiàn)新建村)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天啟四年(1624年),終年76歲(虛齡),是明清時期即墨黃姓的主要代表人物。據“墓志銘”等史料記載:他生而聰敏,并且端莊偉然,讀書過目能誦,試輒高等,萬歷四年(1576年)中舉人,萬歷五年成進士。初授葉縣令,歷任大同知府、寧夏巡撫、三邊(陜西、寧夏、甘肅)總督等職,后累升至兵部尚書、柱國少保、贈太保,官極一品。
元配江氏(1548年-1610年,邑人江一亮女),側室萬氏、管氏。生有五子,六女。長子宗憲,字我度,蔭官生,贈懷遠將軍、錦衣衛(wèi)都指揮同知,早卒;其子黃培,蔭官生,世襲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升提督街道、管衛(wèi)事、都指揮使,人稱“黃大金吾”,清初康熙八年(1669年)春,因懷明反清,受文字獄之禍,就刑于濟南。二子宗瑗,字我玉,號良夫,蔭官生,歷任刑部云南司主事、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三子宗庠,字我周,號儀庭,崇禎間進士不仕,筑“鏡巖樓”居之,習字賦詩,著有《鏡巖樓詩集》。四子宗臣,字我臣,號鄰庭,蔭中書舍人不仕,崇禎間舉人,善詩工書,著有《四警編》、《澹心齋詩稿》。五子宗載早卒。
即墨黃氏支派繁衍,據地而分,約有九族,旺族四族(城里、西關、西流、巉山)。黃嘉善屬于城里族。《黃氏家乘》言:其一世祖黃景升,于明初(據考為永樂二年)自青州官徒即墨,家世業(yè)農,由微而著。黃嘉善屬于二世的老長支下。老長支傳至五世黃正,門庭改換。其生三子,長子黃作孚中嘉靖癸丑(1553年)科進士,授高平縣令,成為黃家首登仕途者;次子黃作哲也當上了渭南主簿,家世自此始大。從此,老長支下成為書香門第、簪纓世家。到了三子黃作圣的長子黃嘉善時,更使黃氏家族榮耀有加、遠近咸知。其曾祖黃昭(四世)、祖父黃正、父親黃作圣,皆因其貴,褒贈官職,在即墨城(今立法街路口迤東)樹下了“四世一品”坊。城里關外單為黃嘉善樹立的牌坊就有7座之多,其聲名就可想而知了。
黃嘉善弟兄五人。仲弟黃兼善傳至四代曾孫黃貞麟,登順治乙未(1655年)科進士,官至戶部主事、贈翰林院侍讀學士。他的堂侄黃宗昌,天啟間進士,崇禎時監(jiān)察御史,以首請斥矯旨偽官而名揚《東林列傳》,曾于明崇禎十五年和清順治元年協(xié)助縣令保衛(wèi)即墨城,使城民免遭災難。諸多黃門子弟,或史書有傳,或閭里稱道,頗具聲望。以老長支下為中堅,即墨黃氏成為明清時期的名門望族。
黃嘉善本是文職官員,但他文司武職。治政,他惠及一方;帶兵,能克敵制勝。他具有文官的儒雅,也具有武職的威略。
他剛踏仕途,就將葉縣治理一新。調離時,士民遮道泣留,為立生祠。升大同知府時,正逢撫臣汰贏兵過嚴而引起兵變,官民不敢出門,引起滿城的恐怖和混亂。黃嘉善只身單騎直奔營中,喻以利害,以大義說散噪兵,第二天,斬其首惡,迅速果斷地平息了這一事件,從此全郡帖然。
他巡撫寧夏、總督三邊,戍邊二十年。他的官場生涯大部分是在戎馬倥傯中度過的,為安定西北邊陲耗悴了形神。他在《元日寧夏題壁》詩自慰道:“天涯留滯客愁新,枕上俄驚爆竹頻。春到賀蘭家萬里,青山應笑未歸人?!?/p>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他自西秦引疾東歸。四十四年十月,召任兵部尚書,累辭不受。四十六年七月,后金攻陷撫順,在危難之時,即赴任共議兵事。四十八年(亦稱泰昌元年),神宗(萬歷)、光宗(泰昌)兩位皇帝相繼殯天,他兩受顧命于樞府,成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天啟)即位,時值主少國疑,內憂外懼,危急交加,他兵柄一身,積日勞累,不安寢食,終于病不能支,再三請示求回歸故里,黃嘉善故居坐落在即墨城里中山街中端北側,原臨街門樓懸匾曰:“青宮太?!薄=穹Q此處為“黃家胡同”,還基本上保持著舊有風貌。回家后,黃嘉善從此伏枕不問門外事,逾三年病逝。訃聞:熹宗皇帝輟一日視朝,賜祭九壇,外加一壇,造墳安葬,夫人江氏袝之;贈太保,蔭一子。崇祀名宦、鄉(xiāng)賢。
或許受“長河落日”、“大漠孤煙”的陶冶,黃嘉善不善官場游戲,也不貪戀錢財,《感懷》詩充分地流露出他的這種品格:“十年奔走一飄蓬,可奈愁腸處處同。未解逢迎從宦拙,何嫌鄉(xiāng)里笑官窮,黃金閱世隨波里,白璧投入按劍中。雞肋而今頻自厭,已將心事屬冥鴻。”他的著述也比較多,除了《撫夏奏議》、《總督奏議》、《大司馬奏議》,還有《見山樓詩草》。
黃嘉善墓園是1956年7月12日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古跡。它坐落在即墨城區(qū)東部的大廟山與舞旗埠山之間,酉山卯向,即坐西面東,占地約200畝。其西枕兩山之脊,東接小平原,近前九曲溝自南繞向西北,遠處墨水河斜徑而來經北流向即墨城。站墓園環(huán)眺:嶗北群峰翠屏合圍,盆地平原碧水繞流,山川形勢,獨鐘神琇。古人稱此處為“藏風得水”之地。現(xiàn)今,西有204國道擦邊而過,東北角與南莊村鄰接,四周環(huán)境正在不斷變化。
黃嘉善墓園是在黃嘉善生前就開始營造的,于明天啟六年(1626年)十二月十六日啟“玄堂”安寢他的。早他去世14年,即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去世的“一品夫人”江氏,也袝之入葬。
黃嘉善墓園曾頗具規(guī)模。園內原有墓冢7座,以黃嘉善墓為中心,稍前兩側有4座分別是他4個兒子的墓。其中,北一為長子黃宗憲墓,北二為三子黃宗庠墓,南一為次子黃宗瑗墓,南二為季子黃宗臣墓。墓前皆立圓頭石碑。墓后西南側有小墓兩座其墓主人的身份說法不一,一般是未成年的小晚輩。黃嘉善墓原封土高約8米,直徑約20米。其四子墓的封土略小。
墓園中部以黃嘉善墓為中軸,修有東西向神道。神道東端建有四楹三間石坊門一座,坊額橫鐫“敕建佳城”四字,其上鐫“御璽”二字。坊門前兩側各立華表一支。進坊門,神道兩旁立有石像生四對,依次是石虎、石羊、石馬、石人(翁仲),寓意著“忠”、“孝”、“節(jié)”、“義”四種美德,表示朝廷對有功重臣的褒揚。翁仲西為神道碑,記述著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績,石像生的雕刻細致精美,造型生動逼真。其中,石馬的腿部為透雕,在馬童的牽引下,勢欲即奔。因此,民間傳說這對石馬能夜間脫韁四處吃草。
墓園北側建有享堂和看墓房舍。1940年編印的《黃氏宗派圖》記述,園中曾有古木一片。其中,松樹137株,柏樹73株,楊樹6株,柳樹4株,槐樹8株,共228株。這片古木,松柏合抱,白楊參天,枝椏相接,蔽日成蔭,給墓園增添了生氣和凝重,觀瞻者四季不絕于此。黃嘉善墓園在經世340年后即遭浩劫。1966年深秋,時值“文化大革命”的掃“四舊”運動,南莊村的村民說:黃嘉善是“金頭入殮”,他的馬童經常夜間背著元寶進城喝酒……怕鄰村得寶發(fā)財,便發(fā)動全村勞力,一夜間將園中之墓全部挖開。
據參與挖墓的村民回憶:因冢丘過大,他們采取了一頭挖的辦法。黃嘉善墓屬磚石結構的長方形豎穴墓。墓室下砌青磚,上壓條石,俗稱“石條鎖口”,上口覆隔土板,刻七星北斗圖。墓內少有積水,但棺木不朽,漆色猶新。其它墓的形制大致相同。那些棺木被用做了建南莊村飼養(yǎng)院、油房、大隊辦公室和3個小隊辦公室的門窗和其它物什。
墓內都有尸骨,但沒挖出多少東西。只有黃嘉善墓室出銅扣兩只,江夫人墓室出金簪一支,小兒媳墓室出鳳冠1個,余者就是二百斤左右銅釘。全部賣給廢品收購站。
黃嘉善官居高位,其資非尋常人可比,但也匪夷人們所想。其長子早卒,江夫人同年去世,黃嘉善在外,遺孤孫寡媳,全由二媳匡氏幫扶;黃喜善病危,二子宗瑗歸家探視,路遇搶劫,僅見五金,群盜驚貧如此,舍之而去。三子宗庠雖成進士不仕,沉浸于詩書;四子宗臣亦如宗庠,且亦早卒;江夫人與長子同年亡故時,黃嘉善遠在邊陲,全由二媳籌措治喪。如此看來,黃嘉善及其子、媳似是不會有更多東西陪葬。所謂“金頭入殮”只是一種臆想。黃嘉善曾有赤金飾甲胄一副,但未作隨葬品。崇禎十七年楊遇吉乞兵解圍即墨城時,黃宗昌曾拿出讓楊遇吉變作路貲,而楊遇吉最終未受,后其下落如何,不得而知。
在毀墓的同時,石坊門、石像生以及碑碣也被拆、被砸,石料砌了近前的機井。建墓的石料全部都來自大廟山,當年的劈石大坑今猶可見。據現(xiàn)居臺灣的黃祖望先生回憶,園內古木與享堂毀于1947年以前的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今代之以往的是一片果園。
黃喜善墓園雖已遭受了破壞,但其墓室沒有徹底毀掉,僅從上往下掀去約60厘米左右,再往下尸骨未動做了回填。石坊門的基礎部分也仍在原址未動。有幸的是黃嘉善、黃宗瑗和黃宗臣的墓志銘曾被一村民家收藏,于2000年冬收入了即墨市博物館。黃祖云先生已根據資料和采訪,于2000年冬繪制了《黃嘉善墓園圖》,以作史存。(作者:江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