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涉縣 媧皇宮(2)
統(tǒng)軒子
摩崖刻經
山頂媧皇閣外山崖上有北齊時期的摩崖刻經六部,有《思益梵天所問經》、《十地經》、《佛垂般涅盤略說教誠經》、《佛說孟蘭盆經》、《深密解脫經》、《妙法蓮花經》。總刻經面積為165平方米,1187行,137400余字,最大的一處面積54.18平方米、字數多達4.1萬有余。是我國現存摩崖刻經朝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極為珍貴,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為歷史學家和書法家所珍視,被譽為天下第一壁刻經群,并在我國佛教文化中享有盛名。
在媧皇宮古跡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為此處古跡之精髓。字體有隸、楷、魏碑體,“銀鉤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摩崖石刻,字體工整,挺拔秀麗。在奶奶頂門內石壁上,留有北齊石碑一通,正面刻有“古中皇山”四個大字。在山崖上,有明萬歷年間刻“天造地設之境”六個大字。此外,還有北齊時期開鑿的石窟。媧皇宮古樸清幽,對研究歷史、書法、石刻藝術及佛教淵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所刻經文內容,均屬大乘佛教之經典,這對研究佛教和北齊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標本和資料,在國內也屬罕見。從國內現存的北齊石刻看,內容多與佛法有關,在當時雕佛刻像之風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來摩崖石刻藏經,還很少見,可以說,無論在石刻建筑、藝術價值和藏經內容上,媧皇宮的摩崖刻經均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也是北齊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我國佛教發(fā)展史上、特別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彌足珍貴的資料,對于研究我國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書法鐫刻演變歷史有著重大意義和價值。同時也可看出,媧皇古跡源于崇佛刻經,而后才立廟拜神,這也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特點,即崇佛與崇神并舉的多種崇拜的宗教觀念,所以,從摩崖刻經到媧皇古建也是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一個形象的見證。
補天谷
補天谷,位于媧皇宮景區(qū)內,總面積1.96平方公里,與媧皇宮所在的中皇山遙相呼應、相得益彰。谷內突出女媧補天的文化精髓,設有補天臺、補天峰、酌觴池、龍吟澗等景觀,讓人們充分領略女媧文化的博大精深。
“女媧補天”塑像進駐聯合國總部
2012年11月21日為紀念旨在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結25周年和聯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參與“補天行動”20周年,由中國環(huán)保藝術家袁熙坤創(chuàng)作并捐贈的“女媧補天”雕塑,安放在聯合國維也納總部。
雕塑高4.1米,題材取自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備受國際關注的環(huán)保話題——保護臭氧層,運用女媧的形象警示全球環(huán)境保護的緊迫性,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減緩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