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奇才郭泰祺
永新君
民國時期,中國外交界出現(xiàn)了一大批職業(yè)外交家,郭泰祺(1888—1952)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24歲步入外交界,郭泰祺便一直在外交舞臺上縱橫捭闔。從1932年開始,他出使英倫九年,多次代表中國出席重要的國際會議。1946年,他成為中國第一任駐聯(lián)合國首席代表兼安理會常任代表,并成功地代表中國擔任安理會第一次會議的第一任主席,主持了許多國際事務(wù)的討論,為中國贏得了國際聲譽。
2004年11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從美國接收了一批由美籍華人、美國加州圣迭哥大學朱葆教授無償捐獻的郭泰祺個人檔案。這批檔案絕大多數(shù)為英文,與郭泰祺的經(jīng)歷相吻合,基本上展現(xiàn)了他的一生。其中,“1932-1941年”和“1946-1947年”兩個區(qū)間內(nèi)的檔案很具有研究價值。筆者有幸參加此批檔案的整理,在與“檔案中的郭泰祺”親密接觸過程中,逐漸勾勒出了清晰的郭泰祺形象。
“資深”外交家之路
郭泰祺出生于前清秀才家庭,幼時便跟隨父親讀書。1902年,他考入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新式學堂——湖北省武昌南路高等小學堂。由于學習勤奮、成績優(yōu)異,他深得張之洞賞識,1904年被送到美國留學。自此,他先后進入馬薩諸塞州伊斯坦普中學、威里斯頓神學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1908年,郭泰祺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畢業(yè)時期正值國內(nèi)動亂,他便選擇在美國求職,任《賓夕法尼亞報》編輯、記者。
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消息傳到美國后,24歲的郭泰祺異常興奮,于1912年3月回國,受聘為私立武昌英語館館長,并經(jīng)王世杰介紹加入了國民黨。隨后,他經(jīng)同鄉(xiāng)介紹擔任湖北軍政府的外交股長,從此步入外交界,開始了他逐步成長的外交家之路。
1916年,郭泰祺任黎元洪總統(tǒng)府高等顧問,兼外交部參事,與時任外交總長的伍廷芳過從甚密。伍廷芳非常賞識郭泰祺的能力與才干,將大量的實際外交事務(wù)交給郭泰祺打理,這為郭泰祺以后在外交界立足打下了基礎(chǔ)。1917年張勛復辟以后,郭泰祺在伍廷芳帶領(lǐng)下南下廣州,參加了孫中山組織的護法運動,擔任護法軍政府參事及外交次長。
1918年年初,郭泰祺、陳友仁及王正廷被派往美國,以爭取美國對廣州護法軍政府的支持,但勞而無功。1919年1月,巴黎和會召開。31歲的郭泰祺和陳友仁、王正廷一起作為代表出席了巴黎和會。這是郭泰祺第一次作為中國外交官登上國際外交舞臺。
1927年3月,郭泰祺受武漢國民政府外交代部長陳友仁派遣,去上海了解情況。當時,蔣介石擁兵自重,在南京另立政府,形成寧漢對立局面。到上海后,郭泰祺審時度勢,投奔了蔣介石,出任江蘇省交涉員兼上海政治委員會委員,替蔣介石與外國人辦交涉。1927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發(fā)布命令:“準外交部長胡漢民辭職,無庸陳友仁代外交部長,命伍朝樞為外交部長?!蔽槌瘶腥温毑痪茫刺崦╈鳛橥饨徊看伍L,兼任上海交涉員。郭泰祺以其“和藹的態(tài)度,耐煩的性情,有立場卻帶人情味的辭令”,給英美各國駐滬領(lǐng)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后,為了應(yīng)付中日間的緊張局面,一度因人事更迭而被免去一切黨政職務(wù)的郭泰祺,又被任命為外交部政務(wù)次長兼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參加中日停戰(zhàn)會議談判的中方首席代表,希望郭泰祺利用與駐上海的英、美等國領(lǐng)事間的私人友誼,出面調(diào)解中日沖突。經(jīng)過英、美領(lǐng)事的居中調(diào)解,中日雙方最終達成妥協(xié)的《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郭泰祺代表中方簽字,激起民憤,引發(fā)了“投擲銀元事件”。5月3日,上海愛國團體代表數(shù)十人涌入郭泰祺住宅進行質(zhì)問,有人將準備好的銀元等物品朝郭泰祺砸去。郭泰祺躲閃不及,額眉被銀元所傷,鮮血直流,被送往醫(yī)院救治。郭泰祺也因此名噪中外。
中國第一任駐英大使
1932年9月,郭泰祺出任中國駐英國公使。1935年5月,中國駐英公使館升格為駐英大使館,郭泰祺便成為中國第一任駐英全權(quán)大使。
在英國渡過的9年,是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9年。他與英國朝野上至首相下至一般民眾建立了良好的關(guān)系。在出使英國期間,他曾穿著禮服出入于王宮的宴會;曾脫了外衣、卷起袖子,在英國國會餐廳侃侃而談;曾在小飯館,和新進的議員們吃飯聊天;也曾出席“每月一元助華會”等民間聚會場合,發(fā)表募捐演說;為中國外交廣開道路,也為中國在英國樹立了頑強抗戰(zhàn)的形象。他因此贏得了“出色演講家”的美譽。
據(jù)檔案記載,滇緬路關(guān)閉后,郭泰祺在正常外交途徑之外,還穿梭于首相、外長、次長之間,利用私人交情,為重開滇緬路而奔波。最終,丘吉爾向他秘密承諾:“日、意、德同盟,國際空氣一清,而美孤立派益失勢”,“英國處境遠勝于三個月前,當時對緬路若不讓步,恐日將宣戰(zhàn),故離開中立暫為停閉,現(xiàn)決期重開,8日將向國會宣布”。至此,郭泰祺才放下心來。
任職期間,他積極致力于揭露南京大屠殺的宣傳。1938年初,他把自己從國際宣傳處得到的有關(guān)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提供給了英國工合運動領(lǐng)導人之一、英國貿(mào)易工會主席、英國援華會成員本·提里特(BenTillet),希望通過他在英國傳播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真相。
從本·提里特1938年3月給郭泰祺的信函中,可以看出郭泰祺此舉的效果。
本·提里特的這封信全文如下:
尊敬的大使先生:
看罷這些展示真實的道德敗壞以及那些充滿獸性的、令人恐懼的殺戮暴行故事后,我強壓內(nèi)心的傷悲給你寫這封信。
如果大眾把這個充滿暴行、肉欲、掠奪和殺戮的故事銘記在心并發(fā)起抗議的話,我會感到欣慰。
把記錄心靈痛苦的悲慘事件全部印出來當然最好不過。記錄下這些材料的重要人士有種受辱的感覺,他必定認為這些武裝到牙齒的冷酷無情的殺人犯和刺客、畜生還能夠活在世上,這使得日本變成了這個世界上僅有的、低等的、野蠻的以及毫無信仰、毫無道德的國度。
我準備盡可能廣泛地將這個故事傳播出去,將它變成一個世界性的故事,讓全世界都來聲討這個可怕民族的暴行。
從道義上說,中華文明甚至幾乎比任何西方文明更古老。我為全世界在對待集體安全和人類生命上的意識薄弱而感到痛惜。
在促進世界和平和工業(yè)平衡方面,人們?nèi)狈镜幕蛳到y(tǒng)的意識。
隨信附有印刷材料。
我將樂于很快就見到你。
你誠摯的
本·提里特
1938年3月,提里特將郭泰祺提供的材料編成一本小冊子《滾出中國——日軍在南京的恐怖暴行》,在英國印行,初期印數(shù)達1萬冊。郭泰祺此次的宣傳活動,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公共外交史上的一個成功案例。
他在中國駐英使館孫中山當年被囚禁的小屋內(nèi)創(chuàng)建了孫中山先生倫敦蒙難紀念室,并親撰《孫中山先生倫敦蒙難紀念室記》。他寫道:“泰祺秉節(jié)使英,公余常來斯室,睹茲遺跡,向往彌深,念昔追隨之情,不勝隱沒之懼,爰加修葺,用垂紀念。既以苴履留蘇,不敢過事鋪設(shè),蓋恐有失圜戶之真,而迷總理刻苦之意也。嗟乎!哲人云亡觱栗維深,而強寇侵凌,東北淪陷,誠我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亦即志士臥薪嘗膽之日也。泰祺謬列樽俎,期伸正義,式救靡術(shù),惕勤有訓,凡國人之來斯室者,于景仰之余,追懷總理當日救國救民之宏旨,不屈不撓之精神,其亦知所以。興手是為記?!睂O中山先生倫敦蒙難紀念室保留至今,成為凝聚海內(nèi)外華人的一個重要場所,足顯郭泰祺的外交智慧和政治膽識。
1938年年初,郭泰祺被英國牛津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他是第一位以大使身份獲此殊榮的華人。從某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他自1932年以來在英國的外交成就。
1941年4月,郭泰祺被中華民國政府召回重慶,任命為外交部長。立即在英國引起轟動,各種各樣的函電和賀信如雪花般飛來,稱“郭氏在大使任內(nèi)履行艱巨任務(wù),為各方所尊崇”。然而,由于“私生活不檢點”等到目前為止依舊沒有定論的一些因素,郭泰祺上任不久便被“冷凍”起來。當年12月,他被免去了外長職務(wù),調(diào)任至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任和國防最高會議外交委員會主席等虛職。
命途多舛的首席代表
抗戰(zhàn)勝利后,經(jīng)美國特使馬歇爾和王世杰的推薦,郭泰祺作為中國出席聯(lián)合國大會的首席代表被派往美國。經(jīng)過多年的宦海沉浮,郭泰祺蒼老了許多,額頭上也添了皺紋。
1946年2月,郭泰祺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任駐聯(lián)合國首席代表兼出席安理會常任代表。按照各國國名字母順序,郭泰祺代表中國政府擔任安理會第一次會議的第一任主席。在擔任主席期間,他利用其在國聯(lián)工作時的經(jīng)驗,主持會議討論了原子能問題、裁軍問題和希臘問題,處理程序有條不紊,且極為得體,為中國贏得了不少聲譽。《紐約時報》發(fā)表文章,贊譽郭泰祺在任期內(nèi),“無論在平靜或紛擾之場合,始終從容不迫,精明而又謙虛……乃一優(yōu)異之主席,今彼圓滿完成任務(wù),吾人茲向其致敬”。
正當郭泰祺準備迎接他事業(yè)上的第二個高峰時,命運又同他開了一個大玩笑。1947年4月的某天早上,郭泰祺在乘車從寓所到代表團辦事處途中突發(fā)嚴重的心臟病。他隨即被送往紐約的長老會醫(yī)院。痊愈后,他已無足夠精力繼續(xù)辦公。在醫(yī)生的建議下,他不得不遞上了辭呈。
1947年12月,郭泰祺又被派往美洲擔任中國駐巴西大使。但巴西的天氣并不適合其靜養(yǎng)身體,加上國民黨政權(quán)土崩瓦解在即,他最終萌生退意,退隱到美國加州的圣芭芭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曾多次表示歡迎其回國工作,郭泰祺也表示愿意,但終因病未能成行。
1952年2月29日,他病逝于美國加州醫(yī)院,終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