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雞風俗(2)
楚萓子
聽說在古代,美好的生活與雞更配哦!
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雞就與我們和諧地生活一起了。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对娊?jīng)·女曰雞鳴》這首詩寫的是:女子說雞已經(jīng)叫了,不如我們擼起袖子去實現(xiàn)中國夢。男子卻說天色尚早,讓我睡到自然醒。女子繼續(xù)為男子描述生活的美好愿景,最終夫妻二人齊心協(xié)力打造了一個富裕的小康家庭。還有這一首。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jīng)·風雨》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每每妻子思念遠方的丈夫時,身邊都伴隨著雞鳴。如此看來,雞與美好的愛情也分不開。后來,雞又成了“德行”的代言人。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俄n詩外傳》
雞頭上有冠,而自古以來“冠”是文人的象征,因此,雞有文德;雞與別的動物不同,爪上一趾向后,是孔武有力的象征,因此,雞有武德;雞在敵人面前永不退縮,因此有勇德;雞看見食物時相互招呼,因此有仁德;最重要的一點,雞每日清晨啼鳴報曉,從不爽約,因此,雞有信德。鬧了半天,雞才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木窨:偷赖聵藯U?。‰u與我們生活的息息相關之處,還遠不止這些。
古時候,江浙一帶的人在端午節(jié)時要給家里的小孩佩戴“雞心袋”。人們用紅色的布料做成雞心形狀的小口袋,里邊裝上茶葉、雄黃和糯米,掛在小孩的胸前。茶、米和雄黃都有驅邪祈福之功效,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雞心”則與“記性”諧音,以此祈求孩子記性好,學識淵博。
到了山東、河北一帶,結婚也離不開雞。比如河北,結婚時男女雙方要各備一只雞,男方備公雞,女方備母雞,婚后這兩只雞要一直養(yǎng)下去,取意“長命吉人”。東南沿海一帶更是有“公雞拜”的婚俗。是說結婚當日如果新郎下海捕魚沒有如期歸來,就用一只公雞代替新郎跟新娘成親。這個習俗在電視劇《紅高粱》里也有演繹。至于為什么是雞,而不貓、狗、豬,那當然是因為“雞”與“吉”諧音了。
如此看來,雞為我們的生活還真是操碎了心呢。
沒有雞,也許歷史也會改變。
如果我說沒有雞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我們,你一定說我危言聳聽。難道我們這條命是雞給的嗎?怎么說呢,在某些方面,確實是。比如在東漢末年,有一個才華橫溢、才思敏捷的文學家兼謀士,他叫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曹操出兵漢中時,想要進攻劉備,卻不想漢中已被諸葛亮智取,進退兩難。正在這時,廚師端來一碗雞湯,曹操見湯中有雞肋,便吩咐當晚的口令為“雞肋”。楊修聞聽此言,出了營帳就讓他的手下收拾行囊準備回家。手下不解,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公把漢中當作雞肋,他覺得留在這里沒有什么味道,所以要回去了?!甭犓@么一說,全軍上下手下都開始收拾行囊。曹操知道后,以擾亂軍心為名,殺了楊修。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那只雞,楊修可能就不會死;楊修不死,就會為曹操出更多的智謀;曹操獲得了更多的計策,沒準就一統(tǒng)天下了。誰知道歷史會怎么發(fā)展呢?
再比如東晉時期的祖逖,他也當過主簿這個官。為什么主簿都跟雞過不去呢?我也在想。這個人少有大志,要收復北方被匈奴人占領的江山。他跟他的好朋友同為司州主簿,兩人聊政事常常聊到半夜,躺下沒一會雞就叫了。古人認為,天不亮雞就叫是為“惡聲”,但祖逖認為既然雞叫了,就證明新的一天開始了,睡什么睡,起來操練!因此,留下了“聞雞起舞”的典故。后來祖逖率軍北伐,接連取得勝利,打的匈奴人抱頭鼠竄。要是沒有那只天不亮就叫的雞,哪有后來的“奮威將軍”祖逖呢?
春節(jié),怎能離開雞?
在古代,雞是春節(jié)大戲里的主角。而且不光是雞年,就跟某個保留曲目一樣,每一年的春節(jié),都離不開雞。在古代過春節(jié),可以說到處都是雞。門窗上要有雞。傳說中,東海之上有一顆巨大的樹,高數(shù)千丈,千人合抱。大樹的頂上有一只白色的公雞,是為“天雞”。每天早上,天雞鳴叫,天下凡雞應聲而啼,太陽才得令從東海升起,李賀詩云“雄雞一唱天下白”是也。因此,雞就成了陽性和光明的象征。正月初一這一天,人們要迎“雞”,就是用紅紙剪成雞的形狀貼在門窗上,驅逐黑暗和邪惡,祈求一年吉祥如意。身上要有雞。因為“雞”與“吉”是諧音,所以古時候正月里,女人們用家里顏色鮮亮的碎布填上填充物縫制成雞的形狀佩戴在家人的身上,祝禱吉祥。如果家里的孩子未種牛痘,還要往布雞的嘴里塞幾顆黃豆,寓意“雞吃痘”,這樣孩子就不會得天花了。
另外,雞身上有冠,“冠”與“官”又為諧音,小孩子過年時身上有雞,長大就可以做大官。腳上也要有雞。土家族人稱踢毽子為“踢雞”,春節(jié)時,男女青年要在一起“踢雞”。一人將“雞”高高踢起,眾人都去爭接,誰接到“雞”,來年便會吉祥如意。有時候,踢著踢著,便找到了心上人,“雞”又做成了大煤。(作者:子聿)
端午節(jié)北方為什么要貼公雞
在我國民間,人們相信雄雞是能避邪的吉祥物。在一些地區(qū),每家都養(yǎng)一只紅公雞,用來保護房子不遭火災;有的地方在安放棺木時,將一只白公雞放在底下作為守護神。
為什么雄雞能避邪呢?據(jù)說,雄雞是由玉衡星散開而變成的,它的眼睛能避邪。
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天雞腳下有兩位神,一個是郁,一個是櫑,他們的手中都拿著葦索,專等不祥之鬼,捉到就把它們殺掉。后來人們就做兩個桃人立在門旁,用雄雞的毛放在索中用來避邪。還有的人是在門上畫一只雄雞,同樣能起到避邪的作用。
人們用雄雞來避邪,表示吉祥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一幅畫著雄雞和雞冠花在一起的圖案是用來祝賀“官上加官”。一只雄雞和五只小雞畫在一起,構成一幅“五子登科”圖,這是用來祝賀金榜高中。其實,雄雞表示吉祥的緣由,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雞”與吉祥的“吉”發(fā)音完全一樣,人們就用雞來諧音“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