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兩個神奇的杯子 能預(yù)測未來
問綠醬
在潮汕地區(qū),凡是道教廟宇,在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到數(shù)對筊(jiào,占卜的用具)杯,佛教寺廟偶爾有之。潮汕民間信仰中,凡是求簽,均需要向神明擲筊確認(rèn)?!肮R杯”簡稱“杯”,故潮語“擲筊”又名“跋(bá)杯”。
而筊杯并非僅在廟中使用,家中有供祖先神主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筊杯,如果是向新逝的死者神位求問問題,不能使用“筊杯”,只能用兩枚硬幣。如掃墓等情況,臨時需用之時,亦可以二枚相同之硬幣代替。
1、稟明:執(zhí)一對杯筊在香爐上繞三圈,跪在神明前,稟明自己姓名、生辰、住所及請示事項,一次一事。
2、擲筊(問杯):將筊杯合在掌心,并略為上拋擲出讓它落地,觀看正反的組合。
3、擲筊結(jié)果:
圣杯(圣筊、允筊、允杯)
即二支筊杯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代表所請示祈求之事神明應(yīng)允、可行。
笑杯(笑筊)
兩支皆為正面(陽陽,即兩面均為平面),代表陳述不清、無法裁示或明知機(jī)緣未至不足,何必有此一問;或所提問題自有主張、已有定數(shù),何必多此一問;亦或神明主意未定,再請示。
陰杯(哭筊、蓋筊、蓋杯、沒筊、沒杯)
兩支皆為反面(陰陰,即兩面均為隆起),表示神明不應(yīng)許所求之事。
立杯(立筊)
杯筊未倒下而呈立狀,一般人擲筊多半對神明“有所求”,但若為“無所求”的信徒,有可能會擲出“立筊”。這是神靈的嚴(yán)重示警。
“跋杯”流程
(一)、向神佛稟明
請筊時,雙手合掌杯筊置放于掌心中,先向神佛稟明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時、年齡、住址,以及祈求神佛圣示指點的事由,一次以一事為原則。稟明敘述時,應(yīng)條理分明,簡單扼要,避免羅嗦冗長而失去重點。
(二)、請神佛圣示
稟報完畢后,先暫候數(shù)十秒鐘,讓神佛有所時間斟酌一番,接著才進(jìn)行擲筊的動作。擲筊時,頭額微低雙手捧筊,杯筊平、平呈蝶狀;高舉至眉心間;再往上拋投才掉落地面,就是一般所謂的「投空擲地」。
1、請筊時,雙手合掌杯筊置放于掌心中,稟明個人資料和事由,一次以一事為原則。
2、預(yù)備擲筊時,頭額微低雙手捧筊,杯筊平、平呈蝶狀。
3、雙手捧筊高舉至眉心問。
4、杯筊往上拋投才掉落地面,即是所謂的「投空擲地」。宜特別留意的一點是:擲筊請示以一次為定,不可一而再、再而三,非擲得圣筊不得,如此執(zhí)著行為已然失去清凈心、虔誠心,這種不正確的執(zhí)筊方法所得結(jié)果,已變得無意義。同時宜注意,相同的事由,須待一段時間后才可以再請領(lǐng)圣示。
(三)執(zhí)筊結(jié)果有三種
「圣杯」:呈現(xiàn)一凸、一平,表示神佛圣裁「對、好、可以」。
「陰杯」:呈現(xiàn)凸、凸,表示神佛圣裁「不對、不好、不可以」。依行天宮傳統(tǒng),凡是重大事情獲陰筊時,不宜于短期內(nèi)再請筊。
「笑杯」:呈現(xiàn)平、平,表示陳述不清楚無法裁示。另外,若信眾明知機(jī)緣不具足,仍然抱持請示看看的心態(tài);或信眾自有主張、已有定數(shù),實在是多此一問的情況下,都會獲得笑筊。
最后,根據(jù)所”跋杯“的三次結(jié)果為一簽,由此可變化出二十七簽,最后可以對照簽詩,以意解簽了,以下以福德正神廿八簽詩為例:
福德正神簽,有廿八簽,每簽用「駁杯」擲在地下三次,組成一簽,這樣的組合共廿七簽。三次擲杯之中,如有一杯或二杯豎起,稱之豎杯,是神靈的嚴(yán)重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