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與馬王的由來及山西民間的習俗活動
嬌潔郎
很多地方稱牛神為“牛神冉真人”,這源于牛神的另一個傳說。傳說牛王是孔子的學生冉耕。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他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并稱。因惡疾早逝??鬃影@其“亡之,命矣夫!”
傳說冉耕因喜好農(nóng)耕,所以死后被玉帝封為牛神牛王,專司人間飼牛、耕作事宜。其實,冉耕之所以被奉為牛王,或有兩種可能:
其一,因冉伯牛的名字中有牛、耕兩字,與農(nóng)耕用牛相合;
其二,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1回道:“唐宋間農(nóng)民賽牛神,例畫百牛于壁,名百牛廟,后來訛起來,便成冉伯牛廟。”這就是明馮應京在《月令廣義·歲令一》所說的:“牛有牛王之祀,而越俗有謬圖冉伯牛之像以祭者。
牛、馬是農(nóng)家的大牲畜,可幫助人進行農(nóng)業(yè)耕作,因此視為牲靈。
俗話說:“牛是親家馬是信,夢見騾馬交好運。”又說:“牲靈是半副家當。”所以山西民間過去建有牛王廟、馬王廟,陽曲一縣即有馬王廟四座。代縣有牛神廟,每年五月五日祭祀,還有廟會。
晉東南一帶把每年七月十五日定為牲口節(jié),這一天,牛、馬、驢、騾都不能使役,休息一天,還要給吃好的喝好的,蒸制花饃供獻,且有諺語:“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吃好飯?!币馑际巧`平時勞作辛苦,被人打罵,七月十五日是它們的節(jié)日,要好好招待。
每年春天,農(nóng)家還在墻壁上貼春牛圖,上面印有偈語:“我是天上一神牛,上方差我人間游。不吃人間草和料,專吃各種小鬼頭?!鄙衽>哂辛蓑?qū)除鬼魅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