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xiāng)一帶的喪葬習俗(2)
春景氏
守靈 浴尸更衣后,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靈堂以肅穆為基調(diào),掛青、黑色孝帳,設靈位,豎神主牌。神主牌又稱“木主”,古稱“祔”或“祧”,長一尺二寸,寬三寸,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圓形,下方有一底座,上書死者姓名、字號、生卒年等,舊時當官的還要寫上官銜、爵位名稱。神主牌上的字數(shù)有一定程規(guī),各地不同。興化一帶按“興、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復始,最后一個字不能套在“衰”字上。
泉州則按“興、旺、衰、微”四字推算,含“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在永安,則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個字要套上“老”字為佳,俗謂“合老”。神主的“主”暫寫成“王”字,待回龍后請有名望的人用朱筆加一點為“主”字,俗謂“點主”。在漳平等地,不設神主,而用素綾或白布扎成靈座,俗稱“魂魄布”,上面寫明死者姓氏名號等。在城鎮(zhèn),靈堂上供遺像,遺像兩旁寫遺訓或孝眷對死者的追悼之詞,并掛有挽聯(lián)、挽幛等,顯得更為肅穆莊重。
靈堂上設香案,供果品、香燭等。清代守靈,男不剃頭,女不梳發(fā),寢苫枕塊,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現(xiàn)代,大多在靈床前另搭一床鋪,或在地上鋪些稻草,睡在那里守護。如今,以孝眷輪流坐在遺體旁守護為常。守靈的職責還有二個:一是保證長明燈長明不滅和香火不斷。二是防止貓和老鼠接近尸體,俗信貓(尤其是白蹄貓和短尾貓)從尸體上躍過,尸體會變成僵尸躍起撲人,此時只有急中生智,將掃帚或枕頭之類的物體扔給僵尸抱住,才可脫險。所以往往在尸體旁放一把掃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測。此傳說的用意是要孝眷們時刻守護遺體,以盡最后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