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山東煎餅
向陽花
一直覺得,出了山東就吃不到正宗的山東煎餅了。
傳說煎餅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fā)明的。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實力薄弱,常被曹兵追殺。一天,劉備大軍被圍在沂河、湅河之間,鍋灶盡失,將士饑餓困乏,情勢危急。諸葛亮便讓伙夫以水和玉米面為漿,將銅鑼置于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后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殺出重圍。后來,當?shù)厝艘擦暤么朔ǎ~鑼昂貴,且易開裂,人們便以鐵制成鑼狀的煎餅烙,俗稱“鏊子”。從此,煎餅便在沂蒙乃至齊魯大地上流傳開來。
清代蒲松齡曾作過一篇《煎餅賦》,里面寫到“(煎餅)圓于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拔端伤侄冢闼纳⒍h飄”,正宗的山東煎餅正是如此。
山東人“攤煎餅”,原料可以是麥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等,因需要不同而自行搭配。在攤煎餅之前要把這些原料磨成糊狀,發(fā)酵后即可使用。攤煎餅的鏊子是特有的,沂蒙山區(qū)的農(nóng)家?guī)缀跫壹冶貍?。它實際上為鑄鐵制成的圓形鐵板,直徑一般在50—80厘米之間,平整光滑,中間稍有凸起。再就是一個耙子,一個木板上安有一個把手,可以用手拖拽。鏊子燒熱以后,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餅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著鏊子攤一圈,煎餅糊所到之處迅速地被凝固一層,就形成了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