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端午節(jié)習俗(2)
宜然子
點藥香也是端午節(jié)民間習俗,藥香本地也叫蚊香,是一種民間制作的大香,境內多用硫磺、木糠(米糠)混作原料,外面用粗紙包好做成條樣,約與拜神祭祖燒的大香般大。藥香也是用來吊掛,一般在端午節(jié)當天午時點燒,也是用以防五毒、避瘟疫,確保家宅平安。小時候,記得父輩有用雄黃酒殺五毒,將其灑在屋邊墻角,以祛毒蟲。我也帶過母親為我佩做的香包(香囊),并看過父親不知從哪學來而寫的“符章”,依稀記得“符章”上寫的字像畫美術字,聽父親說是那辟邪驅鬼保平安用的。此外,外地一些地方也有端午節(jié)送扇子的習俗,據說我國江南的許多地方,新婚夫婦要在端午那天,給家里的老人們送把扇子,寓意在于驅趕蚊蠅,祈福避邪?;葜菥硟葎t不同,而是在農歷四月初八這天買扇子,回到家就用新買的扇子先給家里每人扇一扇,以示扇走小人,驅趕邪氣,扇來吉祥,迎來好運。
祭祀。逢年過節(jié)必祭祀,這是境內民間傳統(tǒng)的習俗,端午節(jié)也不例外。祭祀時間在上午,境內人家過去大多到祠堂祭拜,也有不少在家里祭拜。民間主要祭拜天地神祇和祖先,天地神明自然包括古代神一般杰出人物屈原。但境內民間過去對屈原的歷史并不很了解,更不了解他與端午節(jié)的關系,之后人們才從傳統(tǒng)教育中逐步認識并崇拜他。端午節(jié)祭祀的祭品一般有三牲、素菜素果、粽子和茶酒等。擺好祭品后點燭點香,斟茶斟酒,先拜眾位神祇,后拜列祖列宗,虔誠敬奉神明祖先,祈求風調雨順,家宅平安。最后燒金銀燃紙寶,鳴放鞭炮。
節(jié)餐。祭祀完畢,已是吃午餐時分。午餐為端午節(jié)的“節(jié)餐”,此時家家戶戶開餐過節(jié),全家人圍于一桌,合家團圓。境內人家飯桌上的“節(jié)餐”佳肴多為白切雞、黃燜豬肉、鮮魚和釀“三寶”(即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等。也有人家燜狗肉和燜鵝。在經濟困難時期,即使雞肉、豬肉罕見稀少,人們也千方百計弄點肥豬肉,和蔥仔一起剁碎作餡料,釀上幾盤豆腐、苦瓜和茄子,好好的吃上一頓。
洗“龍舟水”。端午節(jié)民間有洗“龍舟水”(也叫“午時水”)傳統(tǒng)習俗。境內沿海浴場、江河流涌、庫塘湖潭乃至山村的溪泉和城市的泳池,都是洗“龍舟水”的好去處。是日,大人帶著小孩,青年呼朋引伴,出外洗“龍舟水”,據說洗“龍舟水”能洗走邪毒穢氣,帶來健康吉利。人們在“洗”中“游”,在“游”中“洗”,盡享其中的涼爽愜意。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最隆重的公眾性傳統(tǒng)活動,惠州境內又稱賽龍舟為“扒龍船”。其歷史悠久,場面壯觀,參與者眾。據《惠州府志》有記述:“端午……歸善自初一至初六為龍舟于西湖京渡,費用甚巨?!背嘶莩菂^(qū),惠州其他縣區(qū)如惠東、博羅等也同樣有賽龍舟的傳統(tǒng)。據了解,惠東縣平海葫角村等村莊的賽龍舟活動最早始于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該鎮(zhèn)扒龍舟的歷史至今已有300多年。同樣在惠州吉隆蕉園、大華、稔山的牛牯墩等村也都有扒龍船的習慣?;葜輦鹘y(tǒng)的端午節(jié)(五月節(jié))賽龍舟,具體時間多在農歷五月初一至初六舉行?!拔逶鹿?jié),扒龍船,龍鼓響,大江邊?!边@一首惠州端午龍舟賽的歌謠,至今也會勾起很多老惠州人的回憶。端午前后這段時間,惠州大小河流水漲滿,惠州人把這叫作“龍舟水”,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惠州都舉行傳統(tǒng)的賽龍舟活動。
賽龍舟的程式主要有:起龍(祭龍)——下海(游龍)——賽龍奪錦。各個程式都有具體的儀式和操作細則。據《惠州民俗》記載,競渡之時,吶喊不絕,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沖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紅”(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貼滿紙幣),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獎者的龍船往往把“花紅”插于船頭,沿江而上,以顯榮耀。龍舟賽完,人們把舟抬上岸,擇日深藏沙灘之中,待來年再用。而今,惠州端午賽龍舟規(guī)模更大,寓意更新,已成為一種群眾性的競賽活動。創(chuàng)辦于2012年的中華龍舟大賽,每屆均在惠州舉行,至2016年已連續(xù)辦了五屆,現已成為全國頂級的龍舟比賽,同時也吸引了國內各路高手競相參賽。
探親。年節(jié)探親,乃民間傳統(tǒng)習俗之一。境內俗話有說:“五月初六年初四,歡歡喜喜走親戚”。端午節(jié)的第二天即初六日,為節(jié)后走親探戚之日。過去境內婦女一大早就攜帶著子女,備上粽子、豬肉、雞肉等應節(jié)禮物,高高興興地回娘家(轉妹家)探親。娘家也忙于劏雞磨豆腐,為準備豐盛的飯菜張羅一番?,F在,不少人家探親時間也較為隨意,節(jié)前不少親朋間已相互送粽子,互致節(jié)日祝賀。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在這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讓我們品茗嘗粽,回味鄉(xiāng)俗,把酒相慶,共話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