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耀州火亭子
陽光的暖冬
“北街的獅子,南街的龍,西街弄啥啥都行,東街的火亭子耍了個紅”。這是流傳在上了年紀的耀州人之中的歌謠,是對耀州古縣城里民間社火盛況的生動寫照。
民間社火, 是那個特定年代里的獨特的民間藝術,曾經(jīng)給一代代百姓群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至今想起來仍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激動不已。
耀州火亭子,是典型的造型藝術,是耀州百姓的首創(chuàng),是陜西民間藝術中的一絕,社火藝苑中一支奇葩。自從它清末民初創(chuàng)制以來,就以其特色獨具、造型逼真、燈火輝煌、氣派宏大、故事鮮明、表現(xiàn)形式別具一格而受到人民的廣泛歡迎。
火亭子又稱火芯子,是從亭子藝術分化出來的同胞姊妹藝術,亭子藝術在白天表演,火亭子藝術在晚上表演。耀州火亭子是由耀縣城里東街群眾創(chuàng)制的,在每年元宵節(jié)晚上演出的。
據(jù)耀州城里東街老藝人講,清末民初時,耀州古城里分東南西北四個社,每年元宵節(jié),各社都辦社火并進行競賽,以分伯仲。至今古城里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都還流傳著文章開頭的那個歌謠,可見當年古城里元宵佳節(jié)的紅火熱鬧情景,更見火亭子在耀州縣城民間社火中的藝術感染之強烈。
火亭子是典型的造型藝術。它是在類似芯子的平臺上造型和演出,以桌子為舞臺,四人前后各二并肩作抬,平穩(wěn)安全。每個桌臺為一個故事,故事人物一般由機靈且顏值好的兒童扮演,一場演出同時推出十幾個乃至幾十個故事。故事均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戲劇或傳說人物為主。除故事人物扮演者外,其余相關景物均為紙扎彩繪的各式彩燈陪襯。根據(jù)每個故事內(nèi)容需要,利用竹篾、鐵絲或鋼筋綁扎成各種藝術燈具,經(jīng)裱糊涂染,內(nèi)點蠟燭,以點綴故事人物,烘托渲染氣氛。傳統(tǒng)火亭子造型表演的故事節(jié)目主要有《跨虎診龍》《劉海戲金蟾》《五福捧壽》《麻姑獻壽》《魁星點狀元》《張飛古城會兄》等,八十年代新創(chuàng)制的有《武松打虎》《豬八戒吃西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萬象更新》《人壽年豐》等。
火亭子藝術表現(xiàn)形式獨特。如《跨虎診龍》一臺故事,桌子上布置一條在云中盤繞的紙扎云龍,下蹲一紙扎老虎,中間為化裝成藥王孫思邈的人物作跨虎診龍狀。又如《五福捧壽》一臺故事,當中為一戴面具扮作老壽星的人物,上架扎有紙扎的五只呈飛動狀的蝙蝠,下側站立紙扎的鹿、鶴等。所有紙扎的景物都裝有點亮的燈具。火亭子在表演時,將所有裝有燈具的景物一起點亮,再配有形象獨立的開道燈具,如二龍戲珠,火龍高七尺,長丈余,并用四方牌燈烘托陣容,再加上煙火、花火點綴,在陣陣鑼鼓的伴奏下,徐徐行進在大街廣場,遠遠望去,夜色中,一臺一臺火亭子,五光十色,連成一條游動的長龍,鑼鼓震天,鱗甲映光,燈火輝煌,甚為壯觀,引人入勝,以至于表演結束了,人們還沉浸在歡樂中,久久不愿離去。
耀州火亭子從創(chuàng)制到現(xiàn)在已有百年歷史。耀州火亭子是陜西省批準的耀州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耀州火亭子的創(chuàng)制者為清末民初城里東街人胡建青。當時,為了出奇制勝,拔得頭籌,胡建青在芯子平臺的啟示下,設計了以故事人物配上相關的紙扎彩燈在晚上演出的火亭子,在大家的努力下,便創(chuàng)制出了這種獨特的社火。演出后,果然不同凡響,贏得一派喝彩聲。又經(jīng)過不斷改進,火亭子便成為東街社火的獨家絕技。之后又有家族的胡友興、胡升杰,其中胡升杰為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八十年代時期耀州火亭子的主要人物,也是耀州火亭子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胡升杰去世后,這一技藝傳承于樊尚文和胡民才。
耀州火亭子是社火家族中一位新成員,但在陜西乃至全國民間社火藝術藝苑內(nèi)卻獨樹一幟。新中國成立初到五六十年代,每年元宵節(jié)以及縣上的重大社會慶典活動,晚上都會為群眾上街演出。演出時,家家傾巷而出,人流如河,萬頭攢動,摩肩接踵,好不熱鬧。文化大革命時停演。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又重新綻放,八十年代幾乎連年演出,一九八四年元宵節(jié)還代表耀縣上銅川市匯報演出。高超的技藝,宏大的場面贏得市民百姓贊聲如潮。
我們懷念那曾經(jīng)的萬人空巷的元宵夜晚,更懷念造成這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耀州火亭子藝術??上?,九十年代后,由于影視藝術的日新月異,社火這種古老民間藝術離開了文藝舞臺,更淡出了百姓群眾的視線。耀州火亭子這個曾經(jīng)為陜西一絕的民間藝術種類,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節(jié)日和社會重大活動的慶典中了。
盼望著,盼望著,耀州火亭子再次回到新時代耀州城鄉(xiāng)百姓生活中,給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重大社會活動以極大的烘托和獨特的渲照,更讓火亭子這種耀州生耀州長的文化藝術永遠鮮活在人民之中,在傳承中與時俱進,熠熠生輝,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