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七星石怎么會有八塊
素霞
天壇是北京“天地日月”諸壇之首,是我國和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壇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占地273公頃,面積占整個崇文區(qū)的1/4。天壇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垣墻兩重,形成內(nèi)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有齋宮、圜丘壇、祈年殿、長廊、萬壽亭、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和古柏等名勝古跡。
天壇從選位、規(guī)劃、建筑的設計以及祭祀禮儀和祭祀樂舞,都是按照《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深刻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觀念。
我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均建壇祭祀,但因戰(zhàn)亂等其他原因,大多沒有保存下來,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下來的僅有一例。天壇建筑處處展示中國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天壇祈年殿的東南、長廊南邊的一片綠草地上,臥著幾塊雕有山紋的石頭,名叫“七星石”。代表“北斗七星”,可是您只要數(shù)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號稱“七星石”,卻是八塊,在它們的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八塊石頭怎么能代表“北斗七星”呢?這里邊有什么奧秘呢?
“七星石”的名字分別為天樞石、天璇石、天璣石、天權(quán)石、玉衡石、開陽石、搖光石。
那么,為什么要在這里設置七星石呢?有幾種說法:
1、古人觀測天象,認識到北斗七星的重要,于是特意安置了七星石。
2、傳說明代建都北京時成祖朱棣想尋找一祭天場所,一天夜里,他夢見天門大開,北斗七星隕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壇祀天。
3、七星石是明朝的鎮(zhèn)石。嘉靖九年(1530 年),有一道士說這里太空曠,不利于皇位和皇壽,嘉靖皇帝就設七塊巨石鎮(zhèn)在這里。
既然是七星石,為什么會有八塊石頭呢?對于這個問題,說法也有好幾種:
1、天壇是皇帝祭天,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場所。明朝設置“七星石”,依據(jù)的是泰山有“七峰”。而源自東北“白山黑水”間的滿族建立的清朝,入關(guān)以后,將視為“億萬年發(fā)祥重地”的長白山也置入七星石之列,在原“七星石”的東北角再增添一石,只是這第八塊石頭比原來的七塊小了一些。自此,天壇的“七星石”就成了八塊。
2、古人觀察北斗七星,看到它組成了一個像水舀子似的圖案。北斗七星上邊有一個比較暗的星,叫“輔星”,所以開陽星和輔星構(gòu)成了一對雙星。有人考證,古人當初對天象觀測是非常準確,“北斗七星”實際上就是八顆星,所以“七星石”就擱了八塊石頭。
這說明古人觀測星象時的準確程度,這樣一顆晦暗的輔星,古人都沒有把它落下,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文化的精深之處。
3、滿族入主中原后,為表明滿族亦華夏一員,清乾隆皇帝詔令于東北方向增設一略小的鎮(zhèn)石,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tǒng)之意。
北京天壇從總體到局部,均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佳作,完美的融合了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以及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有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