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谷城承恩寺
學成子
千年古剎承恩寺位于襄陽市谷城縣東南45公里處,始建于公元607年—618年(隋大業(yè)年間),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初盛于唐,鼎盛于明。承恩寺是湖北省省級森林公園,作為全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被列入《中國佛教百大名寺》一書。
承恩寺位于湖北谷城縣茨河鎮(zhèn)五朵山北麓,距縣城35千米。始建于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年),原名“寶巖寺”。唐代宗廣德年間(763-764年)重修,改稱“廣德寺”。元末遭兵火焚毀。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重建。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英宗朱祁鎮(zhèn)為報答叔父襄憲王朱瞻墡對該寺進行修繕,改其寺為大承恩寺,承恩寺因此得名。
承恩寺座北朝南,占地1237平方千米。整體建筑依山疊起,中軸對稱布局,前低后高。明成化、嘉靖年間,清康熙、同治年間修繕。原建有山門、碑亭、天王殿、鐘樓等殿閣、禪堂200余間,現(xiàn)存水陸崇圣殿(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等75間。雖經(jīng)千百年滄桑,古風舊貌尚存。承恩寺被列入《中國佛教百大名寺》一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級景區(qū)、湖北省森林公園。
承恩寺前有天王殿,后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左側(cè)有鐘樓三間,重檐二層,上懸萬斤巨鐘(為湖北最大的銅鐘)。均為明代建筑,由明英宗圣旨敕建。
鐘樓
位于殿前東側(cè),座東朝西,重檐歇山式,面闊進深均三間11.24米,明間正中神龕內(nèi)供奉如來佛像,二層梁架上懸掛的萬銅鐘一口。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憲宗所賜,高2.3米,內(nèi)徑1.57米,重約萬斤,鐘身兩側(cè)各有“皇帝萬歲萬萬歲”字樣,落款“大明成化乙未”,字周圍鑄梵文4889字,以龍鳳花紋裝飾。此鐘制作精細,造型美觀。輕擊長鳴,方圓十余里可聞。堪稱鎮(zhèn)寺之寶。
另一鎮(zhèn)寺之寶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憲宗御制序《金剛般若波羅蜜心經(jīng)》,用泥金寫成,藍底金字,楷書,另繪佛像千尊,佛像故事千幅。作者為明代著名宮廷畫家仇英。是國家二級保護文物。
天王殿
位于承恩寺前部,面闊五間22.55米,進深五間10.15米,明間正中石座上供奉彌勒佛像。
水陸崇圣殿
亦稱大雄寶殿,是寺院主體建筑。為重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五間20.8米,高約19米。殿內(nèi)供奉毗盧佛,高約10米(毗盧佛高8.2米),為明永樂年間塑像,距今已有500多年?,F(xiàn)存大殿呈正方形,36根立柱構成3個正方形,內(nèi)含3個切圓,構成一個完整的內(nèi)八卦。
公主墳
承恩寺傳為隋煬帝公主隱居療疾之地。相傳隋煬帝公主患癩瘡,到此搭庵修行,每天飲泉沐浴,頭癬痊愈,生出了青絲。隋煬帝聽說后,在庵旁建佛寺,即寶巖寺。后公主去世,就葬在這里,今寺旁一土丘,即為公主墳。
臥牛池
位于寺西。相傳隋煬公主騎白牛來此地。后人為紀念這一故事,用漢白玉雕一斷角牛塑像放入水池中,取名“臥牛池”。
靈泉
傳為隋煬帝公主曾喝過的泉水。因由龍池泉中流出來的水環(huán)寺盤繞,好似玉帶,故稱“玉帶水”。
玉石碑
又稱襄王玉碣。即寺前放生池中朱瞻蟮立的龜馱碑。龜是青石琢成,碑以白玉為料,上部浮雕二龍戲珠,碑文為《敕賜大承恩寺記》,銘刻有皇帝詔書,為成化十二年制。
鎖風橋
即橫跨寺前人口處的單孔橋,橋旁曾修一祠堂,名“鎖風祠”,因當?shù)厝朔Q此橋為“聚氣藏風”之橋,故稱鎖風橋。
襄憲王墓
位于承恩寺西南五朵山中。襄憲王朱瞻墡系明太祖四世孫、明仁宗第五子、明英宗叔父。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長沙(今屬湖南),正統(tǒng)元年(1436年)徙襄陽(今屬湖北),正統(tǒng)十四年英宗皇帝北狩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其弟朱祁玉立為皇帝,即明代宗。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位,曾兩次把襄憲王接入宮中,還恩準把五朵山作為襄憲王的塋地,并命工部主事劉春監(jiān)建。朱瞻墡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病故,葬于此。
興山寶公塔
位于承恩寺附近,石塔系清代大承恩寺第二十代住持和尚興山寶公而建。塔高七米,共分三層,上層六角柱上每面各刻佛像一尊,寶蓋上刻有梅、蘭、竹、菊圖案。中層六角柱上是銘文,記述興山寶公生平。下層寶蓋上刻八仙故事,六角柱上刻佛教人物故事。各層小六角柱上都刻有不同的花鳥走獸。整座石塔雕刻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石刻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