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唐代印林禪寺
雨落
印林禪寺,是上逕鎮(zhèn)歷史最悠久的古建筑,始建于唐朝,歷代多次重修,至今前殿保存著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修時原樣,前殿兩側(cè)圍墻下方為唐時基石,上方是用疊加的紅色碎瓦片輔以花崗巖石塊砌成,前殿還保留著清光緒年間重修時的樁石、青石門楣,門楣上刻“印林禪寺”四個大字,并標有“清光緒己卯年春谷旦重修”。大門左右立有兩座石碑,東為《黃檗宗源印林禪寺重興緣起碑》,西為《普照國師隱元和尚應化圣跡碑》。寺中還保存有唐代古井、磚頭、寶蓋、石柱、旗槽和明代馬槽等。
印林禪寺有名,與所在的東林村為隱元高僧老家和其曾在寺中修佛有關(guān)。
隱元(1592年—1673年),本名林曾昺,明末清初臨濟宗高僧,出家于福清黃檗山萬福寺并主持該寺十七年,大振臨濟宗風,中興黃檗道場,對閩浙佛教之興盛貢獻甚巨。南明永歷八年(1654年),隱元率弟子30多人,應邀東渡日本弘法,于1661年創(chuàng)建京都黃檗山萬福禪寺,創(chuàng)立日本黃檗宗,他還把中國文化中的建筑、雕塑、書法、印刷、醫(yī)藥、音樂、飲食等傳入日本。
2015年5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特別提到隱元禪師:“我在福建省工作時,就知道17世紀中國名僧隱元大師東渡日本的故事。在日本期間,隱元大師不僅傳播了佛教經(jīng)義,還帶去了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shù),對日本江戶時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印林禪寺自古就與書院合而為一。隱元9歲就讀鄉(xiāng)里中峰社學,上逕有人說當年中峰社學就設在印林禪寺內(nèi)。印林禪寺前殿留有光緒十一年重修時的功德碑,上面刻著光緒年間重修印林禪寺的領(lǐng)導班子和捐助者名單,其中有縣學訓導和不少生員。印林禪寺周邊設校辦學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新中國成立后,現(xiàn)在寺的右側(cè)就是當年上逕中學的教學樓,后來在山下建了新校,學校搬下去了,原來的教學樓現(xiàn)在成了僧堂、僧舍。
印林禪寺的左側(cè),是當?shù)厝诵陆ǖ挠×炙?,大殿里供奉著東林人心目中航海四方的保護神,陣容頗為壯觀,隱元神端坐其間。每天都有人來為隱元高僧敬獻供品,多是要出國拼搏的人,他們請隱元保佑他們到了僑居國能事業(y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