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花挑舞
琉璃碎
《花挑舞》俗稱“花挑子”?;ㄌ羧何?,在固始縣流傳400年余歷史,廣泛流傳于江淮流域?!豆淌蓟ㄌ簟肥枪淌吉氂忻耖g舞蹈形式,經(jīng)過藝人們代代相傳,加工錘煉,已成為江淮流域眾多民間舞蹈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是豫南地區(qū)民間舞蹈優(yōu)秀精品。 道具是一支細軟而有彈性的竹制扁擔,纏以彩紙,兩端各懸掛一只竹藍,竹藍外沿扎滿彩花。表演時一女性擔起“花挑”舞動,形成舞蹈狀態(tài)。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表演“班社”,其中以蔣集為最。
固始花挑舞的歷史起源
花挑最初在固始怎么形成的,已無從查證,但其不遠的商城縣卻有關于花挑形成的傳說。
清朝時,周宰相家和洪總兵家是商城頭等大戶。為顯示各家的豪富,每年于元宵節(jié)各請數(shù)班藝人,組織花燈會斗演。
這年,周洪兩家從正月十三日就開始比著出花燈以爭高下。只見周家出花傘:劉二姐趕會;洪家就出花車;李二嫂走娘家;周家出花船唱情,洪家就出以劃船賣俏;周家出叉群舞,洪家就出大頭和尚度柳翠;周家出五馬破曹,洪家就出騎驢薦賢。你放蝴蝶,我玩蛤蟆,真可謂爭奇斗艷。老百姓可大享了眼福,都夸兩家花燈不相上下。
數(shù)日后,現(xiàn)有的花燈形式都已出完了,怎么辦?兩家的少爺和請來的紅燈班藝人都在苦思冥想。這時,周府少爺忽見伙計挑來一擔新鮮菜往廚房走去。他靈機一動,忙叫來藝人,把他的想法吩咐了一番。藝人們欣喜若狂,忙找來扎匠,設計一副桃子,讓一名小旦挑著。左配一小丑,右伴一彩旦,吹鼓手們敲打著鑼鼓家什風風火火地上街了。人們驚奇地觀看著,可誰也不知道這叫啥燈。等燈心子唱了幾段詞后,領班藝人高呼:“哎――花挑順風嘍――”人們才知道這支燈叫花挑。
從那以后,花挑就興開了。每逢年過節(jié),朝山廟會,只要有花燈會,必有花挑這支燈,這支燈還挑到北京演過。
固始花挑舞的表演形式
傳統(tǒng)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種。
花挑舞的道具是一支細軟而有彈性的竹制扁擔,扁擔上纏以彩紙,上用竹條扎制一弓形花蓬。扁擔兩端各懸掛一只竹籃,竹籃外沿扎滿五顏六色的紙花。表演時一女性擔起“花挑”舞動,形成舞蹈狀態(tài)。
花挑舞主要以固始縣蔣集鎮(zhèn)三人花挑舞為代表。三人花挑舞系抒情三人舞,主要表現(xiàn)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花挑舞”動作舞步輕盈、舒展、大方,舞姿優(yōu)美,表演細膩。
固始花挑舞的改編發(fā)展
《花挑舞》的改編始于1956年,第一次全國文藝采風時期,固始花挑表演時,男女混編,有一定情節(jié)。第二次改編始于1958年;第三次改編于1983年,此次采取全部更換年輕演員,對服裝、道具、舞蹈動作、音樂均進行了改編和再創(chuàng)作,基本形成現(xiàn)在的群舞模式。1983年曾參加全國首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比賽),榮獲三等獎。
1993年9月27日國家旅游局舉辦“世界旅游日中國鄭州主會場開幕式”文藝展演巡游活動,“信陽花挑”應邀參加表演,演員40人,組成方陣,沿鄭州市金水大道進行行進式表演,然后進入鄭州省體育場,進行原地表演。
《固始花挑》具有較高的藝術傳承價值,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年3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央電視臺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作為唯一的全國性電視舞蹈大賽,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大賽及頒獎晚會連續(xù)十天在cctv-3晚間黃金時間現(xiàn)場直播,為全國電視觀眾呈現(xiàn)異彩紛呈的舞蹈盛宴。經(jīng)市文化局、固始縣文化局積極推薦,由信陽市編排的《固始花挑》經(jīng)過預賽、復賽,到最終的決賽現(xiàn)場直播和全國觀眾見面,對宣傳和展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