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4500年“禮樂文明”的代表 簫韶樂舞
壬戌
山東曲阜孔廟恢復(fù)祭孔活動已經(jīng)有四分之一世紀(jì)了。每次祭孔大典上,祭孔樂舞都是最華彩的篇章。然而,在觀賞祭孔時,新奇過后,人們往往感到不解與困惑:這是什么?從哪里來的?表達的什么意思?因緣際會,多年參與祭孔大典,在古柏深深、殿堂巍巍的孔廟里,伴隨晨鐘暮鼓尋覓著天籟之音的真諦。坐在孔廟杏壇的欄桿上假寐?;泻鲋g,思緒飛躍千年,在中華禮樂文化的源頭久久徘徊,幡然頓悟:祭孔樂舞難道就是發(fā)源于堯舜時代的簫韶樂舞?!不是么?他融歌、樂、舞于一體,四字一句,古樸典雅。歌頌圣賢之德、樂、舞合中和的雅韻、鳥、巫、凰、鳯、夔、龍舞;表謙遜禮讓,完全符合孔子對韶樂“盡善盡美”的評價!他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是中華5000年禮樂文明的代表!而且,他也是世界最早的大型交響樂,開啟了東亞各國的雅樂文化,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
5000年禮樂文明的代表:
中華5000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禮樂教化的歷史。在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音樂舞蹈就早早地走出了荒蠻神秘的巫覡文化,成為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舜帝時期是中國道德文化發(fā)源期。舜帝倡導(dǎo)“德為先,重教化”,《史記》上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為了用音樂教化人民,他模仿鳳凰的形狀,用竹子制作鳳簫,采來泗水之濱的浮石制成石磬,創(chuàng)作了樂舞《大韶》,用以歌頌堯帝的圣德,表示忠心繼承,又名《簫韶》。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禮作樂”, 他將周代以前各代的代表性樂舞整理增刪,成了上古六代樂舞,包括《云門》、《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
樂舞集詩、樂、舞于一體,舞詩有教化內(nèi)容,舞隊有象征意義,伴奏已有編鐘、鐃、鐸等金屬樂器,磬等石制樂器,柷、敔等木制樂器,簫、笛等竹制樂器,笙、竽等匏形樂器,塤等陶制樂器,琴、瑟等弦樂器和革鼓等打擊樂器。八音樂器和大型的演奏樂隊,那時候都有了。此外,還有了較為復(fù)雜的音律,六代樂舞被稱為宮廷雅樂。
西周的雅樂,是中國音樂舞蹈的高峰,是樂舞文化進入成熟期的里程碑。西周雅樂對樂舞的人數(shù)和排列方式,周禮明確規(guī)定“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比绻T侯用八佾,就要加以僭越的罪名。魯國的一位大臣季平子將“八佾舞于庭”,被認為是膽大包天,孔子大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這就是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來源。樂隊的排列方式,周禮也規(guī)定,在月臺的四面設(shè)樂隊的,叫宮懸,是周天子享用的音樂。三面設(shè)樂的叫軒懸,是諸侯用樂。二面設(shè)樂的是判懸,是大夫用樂。一面設(shè)樂的,是特懸,是士享用的音樂。真是非常地完備,孔子嘆服地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由于周平王遷都、諸侯征戰(zhàn),西周雅樂遭遇了“禮崩樂壞”,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文舞中只剩下《大韶》,武舞中只剩下《大武》了。 所以孔子只能對《大韶》、《大武》進行評價:“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聞韶的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17年,孔子來到齊國,耳聞目睹了韶樂的演奏盛況,不禁心醉神迷,陶醉于音樂的世界里,竟然“三月不知肉味”?!端鍟返裙偶杏涊d了《韶樂》流傳的歷史:“秦始皇滅齊,得齊《韶》樂;漢高祖滅秦,《韶》傳于漢,漢高祖改名《文始》?!?/p>
秦漢時期均把《韶》定為祭祀之樂。 南朝梁武帝,定郊廟祭祀樂,以《大韶》名《大觀》?!渡亍窐冯m改換名稱,但在祭天、祭祖和祭孔時表演的都是《韶樂》。北魏孝文帝在祭孔中增加了“三獻禮”的項目,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隋文帝楊堅創(chuàng)制了釋奠孔子的專用樂章。在唐代制定的《貞觀禮》和《大唐開元禮》中,釋典禮樂形成了《十二和》樂制和文舞、武舞。宋朝反對武力奪天下,祭孔取消武舞,僅用文舞。明朝朱元璋頒大成樂器于天下,清代將祭孔樂舞直接冠名為《中和韶樂》,既說明她源自《韶樂》,又切合了中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