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扎木聶彈唱
萌陽醬
扎木聶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藏族彈撥樂器,藏語“扎”是聲音,“聶”為悅耳好聽之意,“扎木聶”意為悅耳的琴聲。扎木聶為四度關系音域琴,有三弦琴、四弦琴、六弦琴和八弦琴等種類。
藏族扎木聶彈唱以獨有的藝術形式記錄了近、現(xiàn)代藏族社會的歷史,在民族語言、音樂、演唱、舞蹈動作上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充分體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藏族社會的人文精神、藝術品格、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風貌,在文化人類學、民族藝術學、民族宗教學方面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
藏族扎木聶彈唱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扎木聶,又稱扎年,因其設六弦,故又稱六弦琴。扎木聶歷史悠久,究其起源,眾說不一。有的學者認為:扎木聶是古代由印度傳入西藏的一種多弦樂器演變而成的;有的學者根據(jù)藏文古代文獻《西藏王統(tǒng)紀》中,松贊干布賜宴時曾有藝人演奏樂器的記載,判斷扎木聶是于唐代從內(nèi)地傳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為數(shù)較多的西藏學者也根據(jù)藏文古文獻認為:扎木聶源于西藏本土,是藏族自己創(chuàng)造的鄉(xiāng)土樂器,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扎木聶用紅木、核桃木或檀香木制,全長108厘米。音箱為半葫蘆形,長29厘米,上部較小呈棱形,下部較大呈橢圓形,蒙山羊皮或獐子皮。琴桿細長,指板無品。琴頭向后半弧形彎曲,六軸分列兩側(cè),頂端雕刻成龍頭或無飾。
扎木聶常用于歌舞和彈唱伴奏,也用于器樂合奏或獨奏。獨奏曲目多為歌舞伴奏曲,有《阿媽勒火》《達娃雄奴》《耶幾長木》等。演奏時,琴挎于肩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zhí)牛角撥子彈奏。也常席地坐彈或邊彈邊舞。
扎木聶應用范圍廣泛,除用于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外,牧民還經(jīng)常用來彈唱自娛,有些地方還用于宗教儀式活動。20世紀80年代以來,還出現(xiàn)了新穎別致的女聲扎木聶彈唱表演形式。改良的扎木聶還可用于獨奏,所奏樂曲大多取材于歌舞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