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服飾文化(5)
執(zhí)初
過去客家婦女常用的一些身飾
背帶俗稱"貝帶"、"披帶",是背負(fù)小孩的專用品。有"鳳尾背帶"和"后背背帶"之分。前者為攬帶,是用較寬的紅布或花布結(jié)個圓圈,將孩子兜在里面,斜掛于胸前,身后結(jié)個鳳尾結(jié)。后者是用一丈多長的較寬的紅布或花布,將孩子背在背后,結(jié)打在前面。
圍裙又叫裙哩,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婦女料理家務(wù)時用以遮蔽胸腹的"裙哩"俗稱"圍兜"、"圍身裙"。這種"裙哩"按各人胸圍尺寸,用黑色或藍布做成,再用鮮艷的花布鑲邊或繡邊。有的圍裙在胸前還縫花刺繡,周圍飾以花邊。圍裙上端呈三角形或梯形,下邊為長方形,整個圍裙呈古鐘形,上罩胸,下掩腹,寬至身側(cè)。由上端釘一紐拌,扣在上衣頸紐上,或上端兩角縫上布帶,用于套掛在頸脖上。圍裙左右兩側(cè)各縫一條一指寬的花布帶(帶端有紗縷),穿時在背后打一個大蝴蝶結(jié),把上身圍緊,故名"圍身裙"。"圍身裙"的作用有多種,不論寒熱,女性胸前掛上一塊圍身裙,可遮蓋上衣,以免勞動時弄臟,亦可起裝飾作用。尤其青年婦女,不但將圍裙加繡花邊,更配上各種顏色的毛線花帶作為系帶,既可作為一種裝飾,又可作"頭帕"包扎在頭上,就似一頂特別的帽子。還可作手巾包東西。舊時每個婦女都有一二條圍裙。梅縣西陽、白宮一帶婦女的圍裙,一般用藍布、鑲白邊,做工精致,穿著起來特別漂亮。
"百褶裙"依顏色分有黑裙、紅裙。紅裙多為官家或富家女子穿著,或大行嫁時作為嫁妝??图覌D女百褶裙的來歷,可能與漢代的"犢鼻褲"有關(guān)。黃釗在《石窟一徽?禮俗》中說"俗婦人所著裙,圍桶而多褶,如古時裳制,謂之馬面裙。漢時犢鼻褲舊制,改犢鼻為馬面,猶改虎子為馬子也。"犢鼻之制,據(jù)傳春秋時已有?!秴窃酱呵?勾踐人臣外傳》中有"越五服犢鼻,著樵頭。"
背褡,即元袖的上衣,外地人多叫背心?!妒咭换斩Y俗》卷四云:"俗婦人稱半臂為秋娘褡。(按:《身章撮要》婦人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今亦習(xí)俗相承,俗稱秋娘,亦賤者之稱。"
腰帶,俗稱"水布",流行于五華、豐順、饒平、揭西、陸河等地。農(nóng)村干活的男人,常繞在腹部,沐浴時當(dāng)浴巾用,干活時供擦汗用,走路時可用于撐開遮炎陽,還可兼作圍頸、墊肩、包物等多種用途,相當(dāng)實用、方便。練武的人束文縐紗帶,便于出手跳躍。豐順縣湯坑、豐良等地還俗稱為洗身帕,又叫湯帕。一般用很薄的棉格布做成,約長1.6米,寬0.5米,有紅、紫、藍、青各色。五華等地男子用的腰帶多以小格花棉布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