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 從多子的石榴說起(2)
封麥
公元6世紀,北魏散文家楊衒之在他的名著《洛陽伽藍記》中,記了一首當時的洛陽短謠:“白馬甜榴,一實直牛?!卑遵R是洛陽白馬寺。北魏盛時,京城各佛寺遍種奇花異果,以白馬寺塔前的石榴和葡萄為最出名。據(jù)記載,榴果大的“重七斤”,皇帝常常把這里的石榴賜給宮人,宮人又轉(zhuǎn)贈親戚,餉歷多家。民間既盛贊了白馬寺石榴的碩大,也暗示了這種石榴在宮廷貴人間的價值?!鞍遵R甜榴,一實直?!?,用現(xiàn)代口語譯的話,即為“白馬寺的甜石榴,一個果子大如?!?,或后一句譯作“一顆果實值頭?!薄?/p>
在民間,關于石榴的飲食習俗也有許多特色。人們對石榴這種水果本來就很以為怪,《事類合璧》里所引:“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十房同膜,千子如一?!币虼?,對吃石榴子也別有風味,甚至贊它可以“御饑療渴,解酲止醉”。按《本草綱目》,石榴有甜、酸、苦三種。古人吃榴以甜榴為佳。據(jù)《酉陽雜俎》上說:“南詔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紙,味絕于洛中石榴,甜者謂之天漿。”《本草衍義》說:“又有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薄掇r(nóng)桑通訣》中介紹了北方人吃石榴的一種習慣,說:“北人以榴子作汁,加蜜為飲漿,以代杯茗?!边@應當說是用石榴做果子露代茶為飲料的古例。這部書中還介紹了儲存鮮石榴的方法,“取其實有棱角者,用熟湯微泡,置之新瓷瓶中,久而不損”?!度悍甲V》也介紹說:“選大者連枝摘下,安新瓦缸內(nèi),以紙十余重密封,蓋之?!弊阋姵允裰?,在民間是很有點兒影響的。另外在《方輿勝覽》中,又記載有用石榴花做酒的地方,也算得上地方特產(chǎn)了。
石榴在民間入藥,甚至比做鮮果吃更為普及。據(jù)《廣雅》和《別錄》記載:甜榴可食,酸榴入藥;甜的也不可多食,雖無毒,“損人肺”。其究竟有多少醫(yī)學根據(jù),不詳。但關于石榴的民間偏方,卻有許多,列舉二三如下:
1、酸石榴皮,療下痢、止漏精。(《別錄》)酸石榴皮可合成斷下藥,石榴要老木所結(jié),收藏陳久的為好?!拔⒅藶槟詿诿罪垶橥?。梧桐子大,食前熱水飲下,三十至五十丸,以知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保ā侗静菅芰x》)
2、石榴東行根治蟯蟲寸白。(《別錄》)石榴根,“東南引者良”,切一升,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少加米做成稀粥,空腹吃后,蟲下。(《海上方》)
3、石榴根和殼可做染須發(fā)口齒的藥。(《廣雅》)
4、石榴花可止血。“其花百葉者”干后做末,吹到鼻中,止“心熱吐血及衄血”(《廣雅》)。又,用石灰一升,石榴花半斤,搗末敷刀斧傷破血處,可止。(《海上方》)
這里特別具有民俗特點的是:石榴根治蟲,一定要伸向東方或東南方的才行,止血榴花非百葉者不可。這種民間偏方究竟包含多少科學性,不得而知,但它卻在民間不脛而走。
民俗學對以上這些民間生產(chǎn)、種植、飲食、醫(yī)藥、口頭傳說、謠諺也都是要加以調(diào)查研究的。所有這些都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出了傳承文化發(fā)展的面貌。從多子石榴的種種民俗類推開去,不難理解,當代民俗學的領域并不是狹窄的,而是涉及經(jīng)濟、社會、信仰、藝術等多方面?zhèn)鞒惺孪蟮目茖W。
民間栽培石榴、飲食石榴的普及,自然導致民間作品常以石榴或石榴花為題?!恫苫ǜ琛贰睹辖禄ǜ琛范汲搅耸窕?。在文人作家中,自晉以來,為石榴做賦、詠詩、填詞的大有人在。晉代潘岳寫的《安石榴賦》,贊其為“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唐代元稹作《感石榴二十韻》借石榴的遭遇述懷:“何年安石國,萬里貢榴花;迢遞河源道,因依漢使槎;酸辛犯蔥嶺,憔悴涉龍沙。初到標珍木,多來比亂麻;深拋故園里,少種貴人家?!贝嗽娨矎膫?cè)面展示了石榴引入中國后的歷史風貌。
石榴傳入中國后,又逐漸產(chǎn)生了有關石榴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像三國時《環(huán)榴臺》的傳說,就是古代較早的關聯(lián)到石榴的傳說:相傳,東吳的孫權,十分寵愛潘夫人。夫人最喜歡到招宣之臺去玩賞、飲酒。有一次她喝得爛醉,把食物嘔吐在玉壺中。當侍女到臺下倒壺時,拾得一只寶石指環(huán),就把它掛在一棵石榴樹枝上。因此,給這個臺取名叫作“環(huán)榴臺”。這件事被吳國的朝臣知道了,就有人出來給孫權提意見,說:“如今,吳蜀爭雄,這‘還劉臺’一語對我們不祥,卻對劉備有利?!睂O權一聽,下令把臺名改稱“榴環(huán)臺”。
原故事見《拾遺記》。這個傳說至少告訴我們?nèi)龂鴷r,石榴在宮廷苑囿中已經(jīng)是珍貴的觀賞花木。其后自魏晉,歷經(jīng)南北朝、隋、唐至宋,石榴作為奇樹,一直遍植宮廷、寺院。前面所引北魏時洛陽白馬寺的石榴就是一個例證。梁武帝女到合肥浮槎山出家時,在山上建了道林寺,親手栽了石榴。唐代楊貴妃、代國公主等人也曾在宮苑中都廣植石榴。經(jīng)過上千年的種植,洛陽一帶就成了我國石榴的著名產(chǎn)地。于是,在這里也隨著就出現(xiàn)了不少關于石榴仙女的故事。
傳說在天寶年間,洛東有個名叫崔元微的人,帶領家人進山采藥,過了一年才返回家園。這時宅中蒿萊滿院,很是荒涼。崔某命家人歇息,獨坐院中。這時,有四位自稱姓楊、姓陶、姓李、姓石的美貌女子來求暫歇院中,說去探望封十八姨。過一會兒,自稱封十八姨的婦人來到。她們相聚飲酒。姓石的女子叫阿措,與封十八姨發(fā)生口角,不歡而散。眾女子又來求崔某保護,說封十八姨將加害于她們,讓崔某做一面紅幡,上畫日月星,樹在院東。果然,有一天,東風自洛南吹來,折枝飛沙,十分狂暴。這時,只見院中繁花不動,崔某才知道那些美女都是花精。石阿措,就是安石榴。后來眾女子來贈崔某數(shù)斗鮮花,令他服下,得以長壽。直到元和年初,事過五六十年,崔某還像三十歲的人一樣年輕。原故事見《酉陽雜俎》。
在中國的口頭文學中,石阿措是最早見于記錄的石榴女神。在希臘、羅馬的古老故事中,花草樹木都是女神,但關于石榴的故事卻還沒見到,足見石榴在我國民間口頭文學中的精靈形象還是很珍貴的。石榴這種奇樹,到了南宋時也有口頭傳說,甚至被載入史冊。紹興年間有一個傳說:漢陽地方有一名孝婦,被誣為殺死婆母的兇手,她提不出證據(jù)來辯明自己無辜,于是被定成死罪。
行刑前,孝婦把發(fā)髻上戴的石榴花枝交付給行刑人,讓他插到石縫里。她說:“如果石榴枝在石縫中生長了,就證明我是冤枉的?!毙D屈死后,行刑人按她的話,把石榴枝插入石縫。石榴枝果然生長起來,秀茂成蔭,年年開花結(jié)果。原記錄見《宋史·五行志》。這是繼晉代《東海孝婦》之后,元代《竇娥冤》故事之前的一個孝婦冤的好故事,石榴枝以它的奇異魔力構(gòu)成了故事的精華所在。
從多子的石榴中,引出了這樣一些歌謠、故事,使我們看到民間文學在民俗學領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目前,民俗學界有把民間文學從民俗學中單獨分離出去的主張,但是,從民間文學的構(gòu)思、藝術形象、流傳來看,民俗的特點又是十分鮮明的。因此,即使把民間文學完全放到文學領域中,恐怕也應當是具有民俗學價值的文學特殊門類。民間口頭文學是離不開它的民俗母胎的。民俗學本身就像多子的石榴一樣,把人類社會的民俗事象,進行了科學的分類,形成了“十房同膜”的體系,構(gòu)成了“千子如一”的民俗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