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四會燒炮民俗
子諾桑
燒炮習俗叫“燒花炮”,也叫“執(zhí)炮”,是四會民間特有的一項習俗,在四會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流行,其中以大沙鎮(zhèn)為最。
燒炮起源地 寶勝寺
寶勝古寺位于大沙鎮(zhèn)安平村委會安一村,它始建于北宋崇寧年間,該寺原名“化師臺”。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建寺,元朝貞元年落成,取名寶勝寺。
寶勝古寺是四會市現(xiàn)存的兩大寺宇古建筑之一,1986年被評為四會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寶勝寺曾在清代重修,后改名為寶勝古寺,寺內(nèi)大殿供奉的就是梁公佛。梁公佛,名慈能,大沙鎮(zhèn)人,自幼聰穎異常,會清靜,因家貧不能養(yǎng)而隨姐姐到莫巷村生活。不久,梁慈能就剃發(fā)為僧。北宋正和六年九月初三,梁慈能身穿黃袍,手持素珠,往高平山坐化。當年年僅19歲。后來,眾人商議,梁公與阮公同受佛法感化成佛,應受祭祀。
寶勝古寺經(jīng)過歷代重修,現(xiàn)在仍保存有元代落成碑,清雍正、乾隆重修碑和同治《皇朝封典兩度詳文部復碑記》等,以及咸豐三年重修的寺門石匾額和光緒元年重修的石柱楹聯(lián)等。
寶勝寺經(jīng)過歷代重修,在清代最后一次重修后,村民為了紀念這個喜慶的日子,興起了一個民間的習俗---燒炮,每年的正月初八為燒炮日。
古寺重修
寶勝寺最后一次重修是民國3年至民國7年,最后重修寶勝寺完畢了,民間的意思是房屋建好后,慶祝一下,就有了燒炮。燒炮的時候很多人撿炮,附近的縣市都有人來撿的,撿到炮后保佑全村人。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寶勝古寺被日機炸毀后殿;文革期間,第三進后殿和二進大殿前拜亭被拆毀。該寺從1987年起,經(jīng)過港澳同胞、四方群眾捐資贊助和政府撥款進行了多次修繕,全寺內(nèi)外粉飾一新。
燒炮的美好祝愿
炮里面有玉鐲、姜、碎錢。炮像鞭炮一樣打上天空,沖起炮圈,撿到炮圈,炮把圈放到臺上,炮就生效了,即使有人搶走炮也不會生效。
燒炮活動多在春節(jié)神、誕或秋收后舉行,奪得炮圈的村莊由炮會組織慶賀,并由族中長輩主持隊跑圈進行開投,出資最多者得炮圈,可捧回家中安放供奉,以祈求丁財兩旺、福壽康寧。
燒炮這個習俗,寄予了人民祈求幸福和平、繁榮昌盛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在爭搶的過程中容易造成人員受傷的,已被當?shù)卣古e辦?,F(xiàn)代的燒炮活動,已改為村民們宴請親朋的日子。
雖然燒炮的習俗已經(jīng)大大簡化了,但大沙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沒有因此而褪色,他們心中對生活的那份敬畏和感恩反而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