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三蘇祠
宛芙醬
三蘇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區(qū),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原為約五畝的庭院,明代洪武元年為紀念“三蘇”而改宅為祠,明末毀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擬重建?,F(xiàn)成為占地100畝的古典園林。庭院紅墻環(huán)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樓臺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lián),詞意雋永。三蘇祠幾興幾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廣大民眾拜祭圣賢的聚集場所,經(jīng)數(shù)百年的營造,現(xiàn)占地面650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園林建筑。祠內(nèi)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任采蓮、蘇八娘、王弗、王閏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跡;珍藏和陳列著五千余件有關(guān)三蘇的文獻和文物,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
四川眉山,一個并不出名的地方,從古至今這里也沒有發(fā)生過影響歷史的重大事件,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地方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完全是因為蘇氏三父子的緣故。三蘇祠是宋代文學家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的祀祠,它原為蘇氏故宅。明代洪武年間,為紀念三蘇而改宅為祠,供奉三蘇塑像。明末三蘇祠毀于戰(zhàn)火,如今的三蘇祠是清康熙年間在原址上重建的。
只見門楣上懸掛黑底金字橫匾,上鐫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所書“三蘇祠”三字。大門柱上“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的對聯(lián),也是出自這位書法家之手,這對聯(lián)既肯定了三蘇父子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又說明了三蘇祠的重要意義。
走進三蘇祠,猶如走進一座古典園林,只見迎門兩株幾人合圍的古銀杏翠葉如蓋、直凌天宇。庭院紅墻環(huán)抱迂回曲折,茂林修竹綠水縈繞,樓臺亭榭掩映其中。當年的蘇家也只是個大庭院,三蘇成名則恩澤后世,人們敬愛三蘇,將蘇氏故宅擴建成了園林,形成三分水兩分竹的島居特色。如今三蘇祠現(xiàn)存的建筑,大多數(shù)是清代修建的。
進入大門后,迎面而來的是祠堂的前廳。在前廳的門楣上掛有“文獻一家”的橫匾,為清道光年間眉州知州洪運開書。前廳的門枋上有一幅對聯(lián),“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這是康熙年間四川遂寧籍進士張鵬翮手書。對聯(lián)中的“三詞客”指的就是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四大家”則是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
過了前廳便是正殿了,正殿又名饗殿,在殿的正中懸掛一匾“養(yǎng)氣”,這是清乾隆年間眉州知州張兌和的手書匾。其意思是說三蘇父子為官從政,養(yǎng)身修行,治學習文均以養(yǎng)浩然正氣為宗。
殿內(nèi)供奉著三蘇父子的彩色塑像,蘇洵手捋長須,居中而坐,蘇軾、蘇澈二子分居左右。據(jù)說,蘇洵一共育有六個子女,三男三女。蘇軾、蘇轍之前還有一個哥哥三個姐姐,但他們都不幸早逝。蘇洵與蘇家僅存的兩個兒子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同在文壇上大放異彩,贏得了世人的欽敬。
蘇洵在給這兩個兒子取名時也是頗費了一番苦心,他在《名二子》中對二子名字的來歷做了詳盡的說明。軾是攔在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取名為“軾”是要求其不要過分顯露自己而不會掩飾外表。轍是車輪留下的印記,它與車沒任何關(guān)系,就是車壞了也殃及不到轍,取名為“轍”寓意其善處于禍福之間消災(zāi)免禍。
繞正殿后房廊,下三級踏道,順著石板路前行約十余步,我來到了啟賢堂。啟賢堂原是蘇氏家族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它之所以命名為啟賢堂,有寓意承前啟后,讓有德有才的賢人濟濟一堂。堂前有正殿,東廂房和快雨亭三間構(gòu)成了一座不規(guī)則的四合庭院。
院中有一口古井,井水清爽甘美,長年都不枯竭。據(jù)說飲用此井水,會使人耳聰目明。緊鄰古井,有一株盤曲出枝的老黃荊樹,相傳為蘇洵所植。黃荊樹是川蜀地區(qū)常見的一種樹木,當?shù)孛耖g有句俗語“黃荊條子下出好人”,指的是長輩常用黃荊條對貪玩的孩子予以懲戒。蘇洵為了讓蘇軾、蘇轍二人勤奮讀書,親手植下黃荊樹作為蘇氏家教。
啟賢堂后為木假山堂,據(jù)說,蘇詢偶得木假三峰,購置于家中,并撰寫《木假山記》,嘆其:“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漂沉汨沒于湍沙之間,拖泥沙而遠斧斤”之幸者。贊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著,莊栗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中峰,而巋然決無阿附意。”木假山峰昭示著一種不朽的道德精神和高風亮節(jié)。
來鳳軒,是蘇軾兄弟少年時期的寢室,又是其讀書房。蘇洵為勉勵兄弟二人勤學上進、博學多才,將它取名“來鳳軒”。嘉佑二年蘇軾兄弟二人同榜考中進士后,名震京師。詩人梅堯臣寫下了《題老人泉寄蘇明允》詩,詩中有“日月不知老,家有雛鳳凰;百鳥戢羽翼,不敢呈文章”的句子。
整個三蘇祠的祠堂并不大,而建筑卻不少,如抱月亭、木假山房、百坡亭、啟賢堂等,但給人的感覺并無壅塞。因為這些建筑物已被古樹竹石間隔包圍,反倒顯得古意盎然。
看過來鳳軒,轉(zhuǎn)向披風榭,這里有蘇軾的雕像。只見池畔石上,蘇軾左手撐地,右手置于膝,斜倚散坐。他胸前的美髯似在隨風飄逸,那雙目炯炯閃爍出睿智,神情悠遠而略帶沉思。不知他的內(nèi)心在想著什么?他一生憂國憂民,卻不容于當世,胸懷經(jīng)綸滿腹,卻壯志難酬。蘇軾歷盡坎坷,因才高被忌,雖有短暫的輝煌,卻終是顛沛流離一生。
園林中,我看到一組“八娘伴母”的雕像,雕像中的一位是相夫教子的程夫人,還有一位是小女蘇八娘。這位知書達理、賢慧善良的程夫人,嫁給蘇洵為妻后,就把她的一生獻給了蘇氏一族,為自己的夫君和兩個兒子而操勞。據(jù)說,蘇洵曾經(jīng)并不是好學之人,是程夫人曉以大義,讓蘇洵刻苦攻讀。三蘇父子的成功,程夫人的功勞是不可抹滅的。
蘇八娘是蘇軾、蘇轍的姐姐,她才貌雙絕,16歲嫁給表兄程正輔,不足兩年便郁郁病逝。馮夢龍在《警世恒言》中,把她寫成了蘇軾的妹妹,嫁給了秦觀,演繹出《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
漫步間,園中一方飄落著樹葉的碧綠池水,令我佇立良久。這就是蘇氏兄弟當年洗滌“天石硯”的洗硯池,池邊墻壁上刻著蘇軾的《天石硯銘并序》。蘇軾在12歲時,在與伙伴游玩中,得到一塊形狀像魚的奇異的石頭,石頭呈淺綠色,外表溫潤晶瑩,表面點綴著細小的銀星。蘇軾試著拿它當硯臺使用,很好發(fā)墨。蘇洵說:這石頭具有硯的品質(zhì),是一方天然硯,這是你文章發(fā)達的祥瑞之兆。從此,蘇軾將這個硯臺取名“天硯”,每天寫字后,都要到水池將石硯清洗干凈。
古木扶疏,翠竹掩映的三蘇祠,既有著巴蜀式庭院開闊疏朗的特色,又有江南園林玲瓏曲折的風格。漫步于翠竹幽徑從林畫亭之間,禁不住思古之情頓生,眼前晃動的是一頁頁微微泛黃的篇章,腦海里浮現(xiàn)的是一幅幅朦朧的畫面。蘇軾一生盡管幾經(jīng)沉浮,遭遇坎坷,而他卻能始終以曠達的胸懷和隨緣自適的態(tài)度,泰然處之。它給人們留下的不僅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啟迪人生理念的一把鑰匙。
名傳遐邇的三蘇祠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營造,已經(jīng)成為了文人墨客拜祭圣賢的聚集場所,成為了一座富有巴蜀特色的古典園林。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來此景仰,吟出優(yōu)美的詩詞。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來此駐足,留下雋永的對聯(lián)。不知有多少游人來此游覽觀光,追尋三蘇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