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周村五音戲
英楠氏
在中華文藝百花園中,有一支奇葩。這就是享譽全國的獨一劇種一五音戲。
說到五音戲,知者甚多,要說她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也就是她的前身如何??峙轮呱跎伲貏e是當今年青一代。這就有必要簡略介紹一下。
五音戲源于山東省中部地區(qū),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是由“秧歌腔”發(fā)展而來。它形成于清代中期,距今約有三百年歷史,是山東的獨特劇種。
談起五音戲,還與周村有一段不解之緣。周村,這個地方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說她不大,是她地域不大,人口不多,世界地圖上找不到,國內(nèi)地圖上不顯眼。說她不小,是她的名氣不小,素有“天下第一村”、“旱碼頭”、“絲綢之鄉(xiāng)”之美稱。早在很多年前,就已是魯中著名商埠。
周村位于山東省淄博市,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稱,是著名的魯商發(fā)源地。周村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齊國於陵邑,自古商業(yè)發(fā)達,明朝嘉靖年間已有“周村店”稱謂,明末清初開始走向繁榮。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這樣描繪:“康熙乙亥間,周村商賈云集,趁墟者,車馬輻輳”。1775年,乾隆南巡時曾來過周村,并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鮮為人知的是,周村是五音戲的溫床。
五音戲,原名“周姑戲”。距今大約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長山(當時的縣名)交界處,有一座廟,廟內(nèi)有一個尼姑,姓周)人們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調(diào),經(jīng)??诤咝∏奶幓?。周村是她常到之處(此時周村已是魯中商業(yè)重鎮(zhèn),屬長山縣)。時值清末,朝廷腐敗,喪權辱國,民不聊生。乞討者甚多。有一對年青要飯的,兩口子特別喜歡周姑子的小曲調(diào)。每天要飯歸來,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廟門下住宿,偷聽她唱小曲。此時,周姑子回到廟中就愛唱“尼姑思凡”時間長了,就學會了很多。從此,再上門要飯,就經(jīng)常唱段小曲給人家聽聽,以討得主人歡喜,多打發(fā)一點干糧。后來,別的要飯的,見他(她)二人唱小曲要飯要得特別多,也跟著到廟門下住宿,學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多要飯的便學會了唱周姑子小曲。周姑子的小曲小調(diào)廣泛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愛聽這個調(diào)調(diào)了。乞討者們有了更多的生存機遇了。于是,要飯的自動組織起來,打場子、趕廟會、唱堂會、慶宴會、忙紅白公事……由原來的干口清唱,到加上鑼鼓動靜。這就形成了周姑戲的雛形。
章丘有個叫李德興的藝人,原來是唱章丘梆子的。因為該戲占人多,往往是掙不出吃來。后來,聽說一幫要飯的串莊趕會,唱周姑子小曲,唱得很紅火,占人不多,掙錢不少。就領著幾個人跟蹤他們,一邊看,一邊聽,把這幫要飯的“玩意兒”學到手,重打鑼鼓另開戲,大見成效。由于該曲調(diào)易唱易學,內(nèi)容大都是反映百姓鄉(xiāng)里的民間凡事,因而深受農(nóng)村大眾歡迎。特別是戲文中的男婚女愛、打情罵俏,事非恩怨、家長理短,逢場做戲、捧場逗眼,鄉(xiāng)上氣息、通俗易懂。倍受農(nóng)村婦女青睞,稱為“拴老婆撅子”。李德興的兒子唱周姑戲唱紅了!人們送給他一個藝名叫“根柱子”(意為舞臺上一根臺柱子?;蛟S是他的乳名。未詳。作者注)。當時,當?shù)亓鱾髦@樣的口頭禪:“摸摸根柱子大辮子,三天不用想漢子(清朝男人都留辮子)”。“聽見根柱子鑼鼓響,烀餅子糊到門框上(指婦女慌著去看戲,忙中出錯)”。周姑子唱腔流傳開了,影響很大,當?shù)匾恍虬嗉娂娨浦?、改唱。?jù)周村老藝人張金霞口憶,他的師父原來也是唱梆子和大秧歌的,早在“根柱子”之前就已偷學了周姑子唱腔。
五音泰斗“鮮櫻桃”(鄧洪山)的父親,原來也是唱章丘梆子的。后來,領著鄧洪山、王化奎、王化元等人都改唱“周姑戲”了。
周村,是周姑戲的演出地、根據(jù)地、發(fā)祥地。以“鮮櫻桃”為代表的“周姑戲”班,主要演員有鄧吉祥、鄧吉利、楊淑云、李秀鸞等在周村唱響了,唱紅了。全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來周村演出時,看了“鮮櫻桃”的表演,大加贊揚。據(jù)說還向他學了一招(水袖功)。后又贊助戲箱,扶持他到上海灌唱片,“周姑戲”正式改名為“五音戲”。
五音戲經(jīng)典劇目有:王二姐思夫、王小趕腳、趙美容觀燈、拐磨子、親家婆頂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