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鹽滾燈
才俊醬
滾燈源于海鹽,流行于江南,古時盛行于海鹽的元宵燈會。海鹽滾燈不僅是可翻滾舞蹈,更是競技比武的手段,體現了海鹽先民在與?;奸L期抗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 尚武精神。海鹽對民間藝術滾燈進行挖掘、整理、創(chuàng)編,使?jié)L燈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重新煥發(fā)出藝術生命的魅力和生機。2008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海鹽滾燈歸入其中的舞蹈類,成為了國家級文化瑰寶。
民間有“海鹽滾燈”起緣的說法:海鹽瀕海,地處杭州灣北岸,古代又有通商口岸澉浦港。?;技昂1I經常侵襲沿海一帶,必須不斷修筑海塘抵御海盜入侵。因此,海鹽人尚武,民間盛行滾燈競技比武。以示村坊實力強大,比武時有的村出紅心燈,有的村出黑心燈,奪到黑心燈的村坊被認為武功高深,實力強大,連海盜也不敢侵犯。早在700多年前,滾燈就出現在海鹽的民間燈會上。經過歷代相傳,它逐漸成為節(jié)日中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也是顯示村坊實力的競技表演。
一般意義上的燈,或提、或掛、或抬、或穩(wěn)穩(wěn)當當地放著供人觀賞。唯獨海鹽的滾燈,卻可以翻滾舞蹈,可以拋也可以擲,燭中的燈火始終不會滅,燈殼也不會因為拋擲積壓而破碎。海鹽滾燈以江南出產的毛竹為制作材料,中間懸一個紅綢小球,而演員則以武士裝束,齊整威武,舞時以鑼鼓伴奏,動作瀟灑,競技性強,廣受群眾的喜愛。
傳統(tǒng)滾燈動作豐富而規(guī)范。傳統(tǒng)滾燈共有9套27個動作,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名稱。如“張飛跨馬”、“王祥臥冰”、“開荷花”等等。它同時還有紅心燈和黑心燈之分。這是尚武精神和滾燈技藝比武的具體體現。比武時,一般村坊出紅心燈,只有自恃武功最好的村坊才出黑心燈。只要出現黑心燈,出紅心燈的村坊就可與他們比武。最后,強者搶走黑心燈。
海鹽滾燈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博得廣大群眾的喜愛,它已經成為海鹽縣乃至整個嘉興市群眾文化活動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是江南藝術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