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梅山地域過年習俗
堅持
在邵陽隆回梅山地域,年俗也常分作年關、新春兩部分。年關,通常是指臘月二十三日至除夕,民間俗常說:“年關在即”、“年關已近”。就是,之所以稱年前這些日子叫“關”,確也有“關卡”的意思,有句話這么說:“人到中年怕過年”,今細細想來,確實不假,中年的人們上有老,下有少,壓力不小,真可謂“鐵肩有擔當,鋼手承重托”。常在臘月年頭歲尾這些日子,因為是年底了,人們有必要對一年一度的工作作個總結,對一年里的經(jīng)濟狀況作個清理,該給人家的,要盡量給人家,硬是無錢歸還的,也應給人家一個交待,給人家一個回復,說幾句暖心體己的話,形成一個年度的段落。舊時(舊社會),老百姓生活都很窮,尤其是在萬惡的吃人不吐骨的黑暗舊社會,許多窮人遭受地主、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和高利貸利滾利的壓迫,好多年所借冇還的舊賬也歸還不起,常被地主、資本家們逼得走投無路,過不了年,大年三十窮人們紛紛外面躲債,因此,過年也就成了窮人的一個關卡,那時的大年三十夜的確是真正的“年關”,真的是“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難過”。如今,到年底了,該自己的東西財物也要討取回來,改革開放后,一些在外務工的打工民工也多有在臘月年底此時期到包工頭、老板們家結取工錢回家過年的舉動,以便及時歸家采購過年物質,備辦年貨。舊時,由于貨源較緊張,到歲尾年邊各種生活物質都價格趨貴,所以邵陽隆回梅山地域民俗又有言“君子不買年邊貨”、“年貨不用問,是貸漲三分”等話。
新春佳節(jié),在邵陽隆回梅山地域,則通常是指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也有延伸到正月全過完的,叫做過“正月”。隆回梅山地域民俗有說:“正月賺錢早喱,十二月賺錢遲喱”?!巴嬲滤6?,賺錢莫靠十二月”。意思是說正月掙錢尚早,十二月掙錢則遲。因此,在臘月正月這段時間里,人們多在十二月(農(nóng)歷臘月)下半月以討錢收債結帳、還帳、完成年底掃尾工作、年終總結為主,在農(nóng)歷新年正月上半月則以游耍、玩樂、吃喝、走親串友拜年為主,故隆回梅山人民俗又稱新春佳節(jié)是耍新年,成為隆回梅山地域民眾真正意義上的、一年中難得的一段休息日子。農(nóng)歷十二月上半月還努力奮斗找工作做,臘月下半月還在拼命忙碌的現(xiàn)象,隆回梅山人俗稱作“搞個過年盤纏”。(也有說“搞個過年場伙”。)
正因為年節(jié)是一年中所有時令節(jié)日活動中維持時間最長久的一個節(jié)日,所以隆回梅山地域民俗講究也就格外多。而實際上,它也是多數(shù)個小節(jié)日,譬如祭灶節(jié)、小年、臘八節(jié)、盡年十五、除夕節(jié)(年三十),大年初一、破五節(jié)、人日、元宵節(jié)等組合在一起的一個大節(jié)日,下面筆者分別來談。
祭灶節(jié),也就是臘月二十三日,也叫祭灶日。傳說是灶王菩薩上天奏事述職的動身日。其習俗傳承很早,可溯至四周,古籍《禮記·月令》載:“孟春三月,其祀灶,祭先肺”。卻是三月祭灶的,又《后漢書·陰興傳》說:“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南朝梁人宗懔在他的《荊楚歲時記》中也有記載,說:“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在邵陽隆回梅山地域,不少地方則流傳有這樣一個傳說,說灶王菩薩原本是凡間一個燒火的窮小伙,卻因為天上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小女兒十仙姑十分善良,愛上了他,于是他也就成了玉皇大帝的滿女婿(即最小的女婿)。玉皇大帝為此事十分惱怒,把十仙姑打下了凡間。而王母娘娘卻非常疼愛十仙姑,就向玉皇大帝求情,枕邊風一吹,封了小伙子做灶王,稱作東廚司命府君,掌管凡間各家的善惡之事,并定于每年十二月(農(nóng)歷)的二十三日上天奏呈,好讓上天根據(jù)灶王的奏呈表彰善人、懲治惡人惡行。而十仙姑是個非常有同情心的人,她見凡人春種夏鋤,秋收冬藏,非常辛苦,就經(jīng)常利用上天述職回娘家這個機會為凡人,到天庭帶回一些好東西,并盡量為凡人講好話。只灶王菩薩卻是個十足的老實人,工作誠懇,做起事來認認真真,常在灶屋廚房里熏得黑頭土臉,活脫是從煤窯里出來的,也從來不會講假話,人家有什么善、有什么惡,也不管人家是否是另有苦衷,或事出有因,他都是實話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