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玉環(huán)喪葬習俗(3)
若相惜
安葬
至墓地,后人憾嚎,悲天愴地,鑼聲齊鳴。按頭內腳外推棺進墳壙。抽出墊在壙地上便于推滑棺木的竹片,在墓前點烘爐炭火,由長子一手提炭火,一手拖竹片,稱“拖憐愁竹”。子媳按序提燈,稱“引丁”。一行送葬人等原路回門,留造墳泥工封墳門。以酒饌宴戚友及一應幫工。
墳壙
本地興墓葬。墓地選擇,取坐北朝南高燥山地。動工時要分麻糍、方糕,稱“發(fā)墳”。挖山坎構筑為“草墓”,浮地構筑為“浮墓”。通常以磚石為廊,底面搗灰或鋪磚石。上蓋拱形大墓磚,再披以泥灰。以夫妻合葬雙壙墳墓居多。早時有多壙圈椅式大墓,依山成斜坡形,50年代后不興建。為未亡人造墳稱為“做生墳”或“做壽墳”。墳壙前刻勒“?!薄皦邸被颉暗摗弊謽?,未葬人用紅漆添寫,已葬人用黑漆涂之,以示區(qū)別。近年局部出現方石廓等豪華墓所,砌以圍墻,鏤石雕花,裝修華麗,耗資極多。
做七及忌日
于中堂設靈,供羹飯。以死后每七日為一“七”,閩籍人稱“做巡”。至七七撤靈,脫麻孝,誦經、安土、題木主。期內孝子不理發(fā)。周年悼念稱“對年”;二足年脫素換紅,稱“三年滿”。超度拜懺之“開火光”,可在“做七”期內或三年滿前做。以后以死日為忌日,每年逢忌日悼念,謂之“做忌”。
以上所因襲之舊葬俗,各地略異。從50年代起,政府多次倡行喪葬事簡辦新辦。民間逐步用追悼會取代吊孝,用遺像取代木主牌位。親友吊唁,贈花圈,戴黑紗。喪葬中迷信活動大都革除,僻處仍行。近已推行火葬,并始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