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口弦
我名孤獨
口弦是回族姑娘特別喜愛的一種民間小樂器,又稱“口扣”、“口琴子”或“口銜子”。
口弦,有兩種,一種是鐵制的,一種是竹制的。鐵口弦在其他民族當中也有,但竹口弦卻是回族姑娘所獨有的。
竹口弦,顧名思義是用竹子削的,看起來簡單,但做時頗講究工藝。一般好的口弦,都是把竹子選來,切成長三寸左右,可切若干根,放到油鍋里炸一炸,然后才拿出來用刀精心去削。這樣做出的口弦,從顏色上看,好像涂了一層清漆,锃亮光滑;從質(zhì)量上看結實耐用,不宜破裂;從效果上看,音量適中,清脆柔和。
回族姑娘制作的竹口弦,弦身一般都是三寸長,一頭大,一頭小。奏時左手捏住弦尖,將舌簧的一端輕輕含入雙唇間,右手中指和拇指挽住另一端的絲縝子,均勻地扯動,使口弦簧產(chǎn)生顫動,發(fā)出一種“咕咕咚,咕咕咚”的具有特殊魅力的聲音。
口弦,沒有什么明顯的音調(diào),主要是姑娘通過口形、氣力、節(jié)奏等去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
回族姑娘一般都隨身帶著心愛的口弦,寧夏南部山區(qū)的回族姑娘還喜歡把口弦當作裝飾品,拴在胸前第二個鈕扣上,她們帶著口弦,一有機會就彈起來。有的獨自坐在家里解悶、消愁;有的兩人坐在一起抒發(fā)感情,互相逗趣;有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相互比賽,彈奏一些回族男女都熟悉的合調(diào),如珍珠倒卷蓮、駱駝鈴、五哥放羊、腳戶歌等等。
關于“口弦”在回族民間有許多傳說。寧夏六盤山地區(qū)有一個故事講道,早先,有一個財主看上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有對象的回族姑娘,要強迫與之結婚,姑娘不從,財主就挖掉了她的雙眼,并使她變成了啞巴。這個姑娘就用竹子做了個口弦,向眾青年和鄉(xiāng)親們控訴財主的罪惡。后來姑娘們?yōu)榱思o念她,人人都做了個口弦。
過去,回族婦女一方面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另一方面還受到宗教的束縛,不許出門,不許唱歌、跳舞,更不能自己出去談情說愛。她們經(jīng)常被關在家里,心情壓抑、煩悶,所以就用口弦來解憂消愁。現(xiàn)在,回族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回族姑娘高興了又用口弦彈奏逗趣。有的以彈口弦為號子,還找男朋友約會哩?,F(xiàn)在回族姑娘這種傳遞心聲的行為,已演變成為音樂與舞蹈動作相結合的文藝節(jié)目,搬上了文藝舞臺,受到廣大回族人民的喜愛與好評。
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滿、赫哲、達斡爾、鄂倫春等少數(shù)民族,也喜歡使用這種民族樂器,他們管口弦叫口弦琴??谙仪僖话汩L六至十公分,由琴庫和琴簧兩部分組成。琴庫通常是將一根長約二十公分的鐵條或銅條打制成形。琴簧是用一根長約八公分,寬端四或五毫米,細端僅為二至三毫米的極細薄的銅片。也有的口弦琴是在一個銅片中間切割出一根細長的琴簧。
演奏時,演奏者左手握琴庫的根部,將琴簧部分置于口唇之間,右手食指抵住琴庫尾部,同時用大拇指撥動琴簧,簧片震動后發(fā)出“嗡嗡”的聲音。隨著演奏者撥動的力度以及氣流大小的不同,使音域、音量發(fā)生細微的變化,整個口腔也起到共鳴箱的作用,將“嗡嗡”的聲音轉換成“哇哇”的聲音。由于口弦琴的音域狹窄,音量微弱,一般只能彈奏極為簡單的樂曲,供演奏者自我欣賞,即使是用口弦琴伴奏,也只能起到控制節(jié)拍的作用,因此已瀕臨失傳。近年來,隨著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遺產(chǎn)工作的不斷深入,已通過擴聲器將口弦琴的音量放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