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波陽民俗風情
兩相忘
晏公水神廟
波陽縣城西有一座歷史悠久,且很有名氣的廟,叫晏公水神廟。廟內祭祀著定江王、晏公、蕭公3位主神和諸位小神。在這一帶,晏公水神廟的香火是最盛的,當?shù)貪O民把晏公水神廟看成是攘災除禍的神靈,是保佑平安的崇拜偶像。定江王,實為一只大黿(yuán,是龜鱉科中的一屬,特點是體型大,體重可達100公斤)。在鄱陽湖一帶有許多廟,廟的正廳里有一尊大頭黿塑像,抬著頭,凝視著鄱陽湖。塑像后樹立著一塊一丈多高,3尺多寬的石碑,碑上有“威鎮(zhèn)鄱陽湖定江王”7個大金字。凡是湖上來往的漁船,見到這樣的廟,都得備上香燭鞭炮,向黿將軍定江王祈禱平安。
為什么鄱陽湖的漁民對這頭大頭黿如此信奉呢?這里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傳說,大頭黿外形甲魚,重千斤,力大無窮。據(jù)傳它原是龍種。早先,鄱陽湖的老龍王生了9個兒子,老大最難看,大頭,大眼,4只蒲扇一樣大的腳板,背上還有厚厚的甲殼,取名為“大頭黿”。龍王覺得大頭黿失去了它龍種的體面,便下令道:“如果大頭黿身上的殼脫了,才能見他,叫他父親?!?/p>
一條金絲鯉告訴大頭黿,只有吃了壽星老神仙煉的仙丹,才能脫殼。大頭黿找到老神仙,說明來意。老神仙很樂意地給了大頭黿一顆紅丹,說是要玉皇大帝金龍殿里華表柱上的玉柱龍涎,和著這紅丹一起吞下,就可以脫殼。大頭黿遵照老神仙的指點,來到鄱陽湖邊的高山上,伸頭望天,等玉柱龍的到來。
這天,玉柱龍來吐涎了。誰知不巧,鄱陽湖上突然狂風大作,打得湖面上的船全翻了。漁民們在水里呼天哭地。大頭黿見到此景,心中實在不忍,顧不得接龍的涎沫,急忙爬進湖中,把漁民們救上岸。龍涎未接著,大頭黿無法去殼,以后,它就定居在鄱陽湖中了。每當湖上風興浪起,它就不顧風險,下湖搶救遇難的漁民。大頭黿保護了漁民,鄱陽湖的漁民也對大頭黿產生了無限的敬意。后來,漁民們?yōu)榱烁屑ご箢^黿的功德,就在湖邊上建造了廟字,給它塑像,并尊稱為“黿將軍”。從此以后,如果鄱陽湖起狂風惡浪時;黿將軍的塑像就會搖動,廟里大大小小的和尚便仰頭祈禱,來往的船只就可以在風浪中化險為夷。
又傳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zhàn)鄱陽湖時,因遇風浪,朱元璋的乘船被風折斷了風帆,舵也被暗礁打斷。這時大頭黿出現(xiàn)了,它以身代船,救出了朱元璋,并讓朱元璋得勝而歸。因此,朱元璋便封大頭黿為“定江大王”。當大頭黿游到波陽時,又在此顯靈,從而受到波陽漁民們的敬重,希望它能保佑漁民們出湖打漁時,滿載豐收,平安而歸。因此當?shù)貪O民們便在蓮花山等幾個地方修廟朝拜,以示虔誠。這種對黿的崇拜心理,仔細探究,則表現(xiàn)了漁民的一種良好愿望。
晏公和蕭公均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水神,這兩位江西臨江的神人,在波陽漁民們的心中被視為救苦救難,法災避邪的保護神。每年臘月小年,漁民們收船靠岸,迎接新年,過年后的第一次出船,都要去晏公水神廟燒香拜朝,叩頭許愿,祈求能“平安順利,魚滿船倉”。開船時,如果要去下游,也要先向上游行一段路后再轉向下游行駛,以求吉利。
每年農歷八月初一,當?shù)貪O民要舉行盛大祭日,就是路過此地的船也都停下來,為“定江王”慶壽,這期間,還引來不少過客游人。農歷十月初三,漁民們也要舉行祭祀活動,為晏公水神誕辰慶賀。每當新船下水之前,漁民們要給新船披紅掛彩,放炮點香,一路駛到晏公水神廟前,燒些紙折元寶以供水神,求得新船永遠平安。波陽一帶飼養(yǎng)漁鳥捕魚的漁民們,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二、七月十三或十五,都會自發(fā)地在一起,舉行一系列祭祀水神的活動。氣氛十分虔誠隆重。
波陽花燈會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jié)。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湯團,或叫吃元宵,寓有團圓之意。波陽一帶“以米粉為九相餉謂之上元圓”。除吃“元宵”外,這天人們還要扎燈柵,各種形式的燈籠爭奇斗艷。舞尤燈,耍獅子,踩高蹺,走百索,放煙火,敲太平鼓,熱鬧非凡。正所謂“寵紗臘風斗時興,看罷龍燈又馬燈。花鼓雙鬟歌宛宛,鰲山五彩結層層?!碑斎?,波陽的廣大勞動人民在舊社會是不可能真正享受到這種歡樂的,正如有一首《題燈》詩所云:“官家一碗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碗燈,父子相聚哭。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無妙曲!”
解放以后,人民翻身作主,鬧花燈的活動才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的花燈形式存龍燈、獅子燈、馬燈、船燈、魚龍燈、蚌殼燈、采蓮燈、禾桿燈等,現(xiàn)在又增添了歌頌改革開放的“飛架長虹”、“巨輪揚波”、火箭燈、飛機燈,以及表示漁家喜悅心情的“慶團圓”、“合家歡”、“普天同慶”等彩燈。波陽縣的燈彩是很出名的。古代留傳至今的有節(jié)節(jié)高、珍珠龍等?!肮?jié)節(jié)高”由學齡前兒童扮演群眾所喜愛的古代或傳說人物。三百多節(jié)節(jié)高燈彩,每節(jié)八人,龐大的表演隊伍川流不息,組成各種復雜的隊列,陣式令人目眩神迷?!罢渲辇垺庇?00支特制的香做成,待這些香點燃后,遠看過去就像是一條珠光寶氣的活龍。波陽鎮(zhèn)的漁民還制作各種魚類形象的燈彩時,頭燈為鰲魚燈,其次是春鰱、夏鯉、秋鮭、冬鳊,象征四季太平;接著還有 魚燈、青晚魚燈、鳳稍尾魚燈等。每當元宵夜晚,色彩繽紛的魚燈映紅了江南水鄉(xiāng),人們在鬧花燈時邊歌邊舞,盡情地表達慶賀豐收的歡悅心情?!ぐ鰵舨省げ柕陌鰵舨适歉鶕?jù)成語故事“鵝蚌相爭,漁翁得利”演繹而成的。由于這個故事在波陽漁民中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因此這種燈彩的形式也流傳十分廣泛,且受到漁家的特別喜愛。
蚌殼燈彩的主要特點是:蚌殼姑娘十分惹人喜歡,漁翁老人非常風趣幽默,表演內容異?;腥ぃ哂幸欢ǖ墓适虑楣?jié)和神奇色彩。珍珠是稀有的珍品,歷來只靠天然采集,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地人工育珠十分盛行,波陽蚌殼燈彩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也改變了它的內容,現(xiàn)在大多用來表現(xiàn)老漁翁想方設法捕捉蚌殼,智取珍珠的故事情節(jié)?!愕陌鰵舨适莾扇吮硌?;即一蚌殼姑娘,一老漁翁。但也有的地方有六人表演的:一人飾蚌殼姑娘,稱主蚌,一人扮老漁翁,四人演小蚌殼姑娘,稱眾蚌。表演形式有漁翁與主蚌的對舞,主蚌與眾蚌的群舞,還有眾蚌的襯舞。
蚌殼姑娘和老漁翁嬉斗一場特別精彩:老漁翁為了獲取珍珠,千方百計想使蚌殼張口,蚌殼姑娘故意地將蚌殼一張一合,以引逗面前的捕蚌老人,她有時躺倒在地,旁若無人地呼吸著新鮮空氣,老人悄悄的靠近蚌殼,趁機將手伸了過去,那知蚌殼姑娘早有準備,來了一個原地翻身,把老人甩到身后。老漁翁不甘心就此罷休,一次次尋找良機,但不是被蚌殼姑娘夾著他的雙手,就是扯著他的腳,險些跌倒在地。老翁無奈,只得使出最后的絕招,推波助瀾,搞得蚌殼姑娘暈頭轉向,最后終究沒有逃脫漁翁手中的網(wǎng)。
經過民間藝人的加工,波陽蚌殼燈彩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更全面的發(fā)展,已形成一種包括燈藝、燈舞、燈歌的綜合性藝術。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表演,每次都引起觀眾歡快的大笑和極大的興趣,真是百看不厭,經久不衰。
波陽嫁女的傳說
從前波陽有一個知縣,橫行霸道,無惡不作。他強占民家女子,胡作非為!不過官大衙門大,老百姓哪個敢惹他呢?那時候嫁女兒都是細吹細打。這知縣一聽見喇叭響,曉得是新娘子拾過,便吩咐親信把新娘子搶來,留在衙門里一夜,等二天再放出來。百姓氣憤難忍,不過他是知府老爺,又拿他沒辦法。后來百姓想出一個辦法來:趁大清早知府還沒有起來的時候,便接新娘子過門;也不細吹細打的吹喇叭,只打銅鼓,還放鞭炮,像埋死人送葬一樣。從那時候起,這種習俗便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