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沙河誕辰風俗
醉若塵
一、生育
生兒育女是家庭的大事。舊時有種種習俗和禁忌?,F(xiàn)在提倡計劃生育,科學的生育觀日益被群眾接受。然以下一些習俗或多或少依然存在。
出生
婦女生孩子,舊時是必須在婆家的,而且不滿一月,不準到別人家去,故謂之“坐月子”,若擅人他家,則被視為不吉,人家會用“谷草火”驅烘之。今日城鎮(zhèn)婦女多在醫(yī)院分娩,然出院后也需回到婆家去。出生三日,特別是頭胎,主人要到親朋家報告喜訊,生男謂“大喜”,得女謂“小喜”。有的人家還在門口掛塊紅布,一是吉慶標志,二是告誡外人,不要冒然進入。
賀喜
產(chǎn)后第十二天(多為頭胎),親朋帶禮物來賀,主人好飯款待,稱為“瞧月子”。親朋多為女眷,帶紅布6尺,饃頭21個,及雞蛋、紅糖、掛面等物。也有送小孩衣帽、鞋子的。街坊鄰居也陸續(xù)來“送湯”賀喜,禮品為托盤中放四把面條,主人收兩把。市西境有孩子滿月才賀喜的,稱為“過滿月”。
撞姓
舊時,為防孩子不好養(yǎng)活,常由祖母懷抱嬰兒,于天未亮之時,到大街口,若遇行人,急且喚住,讓其為孩子命名,行人不得推辭,隨口道出,不論好聽與否,即成嬰兒名字,行人是男則為“義父”,是女則為“義母”。
留辮兒
舊時農(nóng)村常見。多為缺子家庭,男孩從出生后即在其腦后燕窩處留一綹長發(fā)小辮。直到長大成人方可剃掉。俗諺云:“燕窩留下綹,活到九十九,閻王來要命,胎毛沒掉凈”。
揭痂兒
小孩種牛痘后,其姥娘、妗子、姑姑、姨娘等近親,多烙一種由上好白面加芝麻制成的極薄的干餅,送給孩子吃,人說吃了這種餅,牛痘會很快結痂脫落。
系子
舊時久不生育的女子,因企盼生子,常到奶奶廟求子。求子的婦人要沐浴凈身,忌齋七日,然后到“送子奶奶”的神像下焚香跪拜,祈禱許愿,最后從神像旁選一泥娃娃用紅繩系回去,若以后果然有子,便要帶一百個泥娃娃到廟內還愿致謝。此乃迷信之舉,今日行此者已廖廖無幾。
二、過生日
過生日之俗,在沙河城鄉(xiāng)極為普遍,但沒什么繁瑣的儀式。
兒童
生日那天,多穿戴一新,由父母給煮雞蛋,做面條吃,面條越長越好近年也有買生日蛋糕的。舊時撞姓的孩子,過生日時,由父母領著,攜饅頭等禮品到義父家里,義父向其脖子上系一條由紅色頭繩編成的項圈,上系銅錢,每年續(xù)增一個,待系到12個時,換“長命百歲”銀鎖。至18歲成人方可摘下。
老人
一般從60歲起,子女們開始給老人做生日,謂之“祝壽”。是日,子女們攜壽桃、壽糕、點心、雞蛋等,匯聚到老人住處,向老人叩拜祝賀,請老人吃長壽面,老人則以好飯招待,全家人熱熱鬧鬧歡聚一天。給老人做生日要年年都做,不可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