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生祠鎮(zhèn)三月廿八廟會
夏慕槿蘇
每年農歷正月之后,靖江各地都有舉辦各種廟會的習俗,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要數(shù)孤山的三月三和生祠的三月廿八兩個廟會。孤山的三月三廟會在建國后曾中斷一個時期,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才又恢復起來。唯獨生祠的三月廿八廟會一直沒有中斷過,即使在文革極“左”的年代,也未抹殺群眾根深蒂固的風俗習慣,改為“五一節(jié)”繼續(xù)年年舉辦,其繁華熱鬧的場面及其規(guī)模也未因此而衰減。
那么三月廿八廟會因何而來,恐怕現(xiàn)在知道的人不多了!廟會習俗最初是由道教為慶賀各路神仙的誕辰而興起,后流傳到民間不僅為神仙做壽,還要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農歷三月廿八是五岳之首、掌管人間生死大權的“東岳大帝”的生日,這一天,全國凡是有東岳廟的地方都要舉行廟會,為東岳大帝舉行祝壽活動。
生祠鎮(zhèn)的東岳廟(舊稱東岳殿),據(jù)《靖江縣志》記載:原在東新港,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被坍后,遷至生祠鎮(zhèn)西,地方人士陸本魯助田三畝,捐金二百余重建。可見生祠鎮(zhèn)的“東岳廟”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年左右的歷史,在靖江可算是古老和悠久的古跡。到抗戰(zhàn)前生祠東岳廟已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前殿正屋三間,后殿五間,兩側是廂房,中間是一個大廣場,另外還有一座戲樓和小學。大殿正中塑“東岳大帝”坐像,兩邊是四尊護法神將,十分威嚴。兩側廂房供奉觀音、財神等各路菩薩、神仙數(shù)十尊,都是用木雕的,與真人大小差不多,身穿彩衣,栩栩如生。此廟在靖江西邊很有名氣,逢時過節(jié)前來廟里供香拜神的人很多,即使在平時前來做會、拜懺、做水陸道場等活動也是常事,一年四季廟里香火不斷。該鎮(zhèn)實業(yè)家陶振熙先生的一篇回憶文章,記載劉國鈞先生“當年離開生祠前往江南埠頭謀生,啟程前,也效仿別人至東岳廟神前頂禮膜拜,問卜求簽,簽上竟有‘平地一聲雷’的字句,使他很高興地去江南學徒?!?/p>
抗戰(zhàn)前生祠東岳廟年年舉行廟會,一般為三天。第一天,三月廿七要為東岳大帝換袍塑金,重新打扮一下。到正日,三月廿八這天要讓東岳大帝坐在八抬大轎中出巡,前面是儀仗隊鳴鑼開道,后邊是吹奏弦八彈的樂隊護送。這支儀仗隊還是專門從江陰請來的,他們在江陰君山東岳廟舉行結束后,立即乘船過江趕來生祠舉行。為了更表明有神仙顯靈,鳴鑼開道的一米直徑的大鑼用鉤子掛在一個大漢小手臂的肌肉上,再由兩人抬著他的手臂把鑼提起,他自己一邊走一邊敲鑼,還不知道疼痛,謂之“燒提鑼香”“燒肉香”。巡游隊伍浩浩蕩蕩,路邊還有不少信徒跪在道旁接駕、送駕,顯出一種熱鬧而又神圣的氣氛,巡游一周再將東岳大帝抬回原處。由于廟會的隆重,一時招來周圍四鄉(xiāng)的老百姓前來觀看熱鬧,同時還帶來那些賣小吃的、賣生活日用品的、賣農具的、耍雜技的等等商販云集,使整個一條二里多長的大街擺滿了攤位,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由此成為靖江西片名氣最大,規(guī)模最大的一個廟會。
由于歷史的原因,生祠東岳廟于1946年被拆毀,后改建為“生祠小學”。以后雖再也沒有舉行東岳大帝巡游活動,但由于三月廿八的集市給群眾生活帶來很多便利,特別是農歷三月廿八接近夏季農忙季節(jié),對農民添置夏收夏種農用器具很有必要,所以后來生祠三月廿八廟會衍變?yōu)椤吧唐方灰讜比越浘貌凰ィ永m(xù)至今。
近幾年三月廿八廟會不光是小商小販前來趕集的場地,還引來那些賣汽車、賣商品房的大商家也前來湊熱鬧,推銷汽車和商品房來了,把廟會推向更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商品交易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