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的“突”字 為什么少二點
待君歸
大明湖的明為什么多一點?
到“趵突泉” 參觀的人,進園后游覽到“趵突泉”處時,都會看見水池中亭子旁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三個大字——趵突泉,趵突泉的“突”字,寶蓋頭上面少了一點,犬字也少了一點。是什么原因呢?這里有個美麗故事傳說。
“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寫的,至于他當(dāng)初為什么將“突” 字少寫一點是書法需要還是別有用意,不得而知,也無從考證,到是兩種故事傳說很有意思:
傳說一,是為了表達當(dāng)?shù)厝藗兊囊环N愿望,希望趵突泉永遠噴涌,沒有盡頭,所以把“突” 字寶蓋頭的點省略了;
傳說二,是當(dāng)年刻寫后的石碑豎立泉眼旁時,因那時泉水噴涌的勢頭非常猛,上竄出四、五米高,幾下子就把“突” 字的點給沖掉了。這個點掉到水里后順?biāo)h呀飄呀就飄流就到了大明湖了。于是乎,大明湖的“明” 字“日”字旁里邊多了一筆變成“目” 了,所以無論是牌樓上的匾文還是石碑上,大明湖的“明” 字就成了現(xiàn)在的“眀”字了。
其實,以前漢字多一筆少一筆比較常見,如曲阜孔府的楹聯(lián):“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聯(lián)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意為“富貴無頭”;下聯(lián)的“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字”,一下子就體現(xiàn)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二是避諱。如“弘”在清朝少一點,就是為避乾隆皇帝弘歷的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