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龍文化(3)
仙劍問情
客家也有舞稻草龍民俗,且由來已久。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云:“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火萬盞,看之宛延如火龍之狀。”清代同治年間贛南《會昌縣志》載曰:“或疫病大作,束草為龍,遍體插火香,鳴鑼擊鼓,沿家旋舞,以逐病鬼,祛除不祥。
”客家“稻草龍”始于漢代,原為驅(qū)除蟲害,祈求神靈保佑平安、豐收的祭祀活動。后轉(zhuǎn)為民間春節(jié)時走家串戶、保佑平安的一種兒童游藝活動。每進一家,戶主便插一柱香在龍身上、贈一個小紅包,所以稻草龍又稱為“線香龍”。在龍燈系列中地位最高,其余龍見之都要給草龍讓路,也許這正是客家人愛幼的一種體現(xiàn)。客家龍最堪稱道的,首數(shù)閩西連城縣的姑田大龍,從明代萬歷年間一直至今,世代相傳延續(xù)。姑田鎮(zhèn)上、中、下堡三村客家年年要“游大龍”,最繁盛時曾有十二條大龍同時出沒于姑田的村落、原野上。其次是粵東豐順埔寨“燒龍”,據(jù)傳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燒龍時,整個表演陣容達二百八十人,全是赤身短褲。
舞龍開始時,二十多個青壯男子高舉五米龍頭,由繡球引路,近百名后生手擎“小龍”、“金鯉”、“龍蝦”、“鱉魚”隨后奔走,繞地三圈后,頭上裝有電光的巨龍翻騰而來,渾身燃燒,火焰四射。緊接著各段龍身火焰直沖云霄。剎那間,各種顏色、各種造型的火花火焰如流星驟雨四處奔瀉,而舞龍者則在火海中起舞翻騰,毫無懼色,令外來觀眾倍感驚訝和嘆奇。
若說燒龍之奇尚屬火龍的變異,那么四川洛帶客家的“水龍”則是另一種奇跡了。它的奇,一在于其傳統(tǒng)表演的時間不是元宵或有關(guān)節(jié)慶,而是在夏日伏旱時節(jié);二在于它的表演目的原不在娛樂,而是出于祈雨降旱;三在于它的參與者不僅是舞龍者,還包括圍觀者——他們在觀看舞龍時要向舞龍者盡情潑水,所以觀眾也是表演者。洛帶的水龍又稱“耍水龍”,創(chuàng)始于康熙年間由贛南入川的劉氏家族,所以又稱“劉家龍”。它共有九節(jié),長度在二十米左右。表演時,舞龍者皆赤身短褲,沿途圍觀者則用臉盆盛水往他們身上澆潑,所以有“客家潑水節(jié)”之稱。
作為客家龍文化代表的客家舞龍,有閩西連城縣的姑田游大龍、連城縣四堡拔龍、梅州豐順縣的埔寨火龍、贛南上猶縣的九獅拜象、贛南大余縣的板凳龍、閩西建寧縣的橋燈舞、泰寧縣的板橋龍、贛南龍南縣的香火龍、贛南興國縣的稈龍燈、閩西寧化縣的稻草龍、湖南汝城縣客家的香火龍、四川成都東山區(qū)客家的水龍以及廣東東莞客家的麒麟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