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劍閣縣劍門豆腐
千筠君
劍門豆腐,歷史悠久,始于三國,淵源流長。素有“劍門天下險”“雄關豆腐絕”的美譽。
“劍門關豆腐”,與堅不可摧的劍門關相齊名。劍門關鎮(zhèn)的豆腐以劍門山區(qū)礫巖油沙石土出產的黃豆為原料,使用來自劍門七十一峰的“劍泉”水,經浸豆、磨漿、濾渣、煮漿、點漿、脫水等工序制成。與其它地方的豆腐比較,它的突出特色有四:一是顏色雪白;二是質地細嫩;三是韌性極強,無論切塊、拉條、開片、切絲都得心應手,隨意成形,不碎不爛;四是味道鮮美,就是距劍門30公里的劍閣縣城里做的豆腐也比不上。采用炒、炸、熘、燒、燉、蒸、氽、涼拌等烹調方法,可制作出200多個品種的菜肴。
常人知道的豆腐無非幾種,十幾種,而劍門豆腐將炒、炸、燒、燉、蒸、煎、拌等多種工藝融為一體,將一百余種美侖美奐的豆腐佳肴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滿桌豆腐有的以色取勝,有的以形誘人,有的咸中回甜,有的油而不膩,各色豆腐令人眼花繚亂。雪山豆腐形似雪山,由生魚和嫩豆腐加工而成,咸香爽口,滑嫩無比;牛蹄筋豆腐色澤紅亮,川味純正,營養(yǎng)豐富,軟硬適中;麻婆豆腐、懷胎豆腐、脆皮豆腐口味純正,辣香宜人;麻婆豆腐扣遼參、生魚黑豆麥仁粥、綠豆豆花羹、銀杏百合豆糕皇等特色菜肴將黃豆、綠豆、黑豆、紅豆各色豆類烹飪極致??梢哉f劍門豆腐莊把豆腐這道“百姓尋常菜”變成“華宴席上珍”。
劍門關豆腐產地范圍為四川省劍閣縣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歷史文化
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于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許多戰(zhàn)事和傳說。
椐史料記載,劍門關所在的劍門關鎮(zhèn)的豆腐制作技術起源于公元3世紀(三國時期),有千年多的歷史。當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在漢中被魏將鐘會,鄧艾打敗后,退到險隘劍門關。當時姜維營中兵疲不能戰(zhàn),馬乏不能騎,眼看蜀北屏障劍門危在旦夕。劍門一地方官忙向姜維獻計:閉關三日不戰(zhàn),號令百姓家家磨豆?jié){,以豆腐犒賞士兵,以豆渣喂戰(zhàn)馬,待兵馬體力恢復再戰(zhàn)。此計確實很靈。使士兵和戰(zhàn)馬體力迅速得到恢復。
三日之后,姜維僅引五千兵將殺下關去,大敗鐘會,使魏兵倒退數十里下寨,解了劍門危急。公元755年-762年(唐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出走四川,因為在馬嵬坡死了楊貴妃,他一路茶飯不思。途經劍門,鄉(xiāng)民用豆腐宴接駕。玄宗胃口大開,乃問:“此乃何物做成?”答曰:“金豆豆。”玄宗便賜名為“皇豆”。后來,老百姓怕犯禁忌,就改稱“黃豆”。
鄧小平、郭沫若等名人嘗過劍門豆腐后,都贊不絕口,故有“不吃劍門豆腐,枉游劍門關”之說。劍門鎮(zhèn)有個人叫董凱,經多年研究,發(fā)明了“即食保鮮豆腐”,保質期達8-10個月,可制成各種風味的袋裝、罐裝豆腐,已獲國家發(fā)明專利走向世界各地了。
關于劍門豆腐的兩條語錄,一條是偉人毛澤東的話:“中國豆腐是有特殊性的,別國比不上,可以國際化?!绷硪粭l是美國《經濟雜志》的話:“未來十年,最成功而最有市場潛力的并非汽車、電視機和電子產品,而是中國的豆腐?!?/p>
遺產級別:四川省劍閣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編號:11;項目名稱:劍門豆腐制作工藝;申報單位:劍門關鎮(zhèn)人民政府;批準日期:2007年6月21日,批準文號:劍府發(fā)(2007)26號。